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危機始於失衡 復蘇則須恢復平衡

http://www.CRNTT.com   2009-06-12 10:10:18  


金融海嘯將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前所未有的深遠影響。
  中評社北京6月12日訊/在“二戰”之後的世界經濟史上,金融危機屢次發生,但眼下這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卻史無前例,不僅規模和深度遠遠超過以往歷次,而且將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前所未有的深遠影響。

  人民網發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範文仲文章表示,這次危機不是一般的經濟景氣循環,而是全球化時代的第一次危機。危機反映了全球經濟的失衡,而失衡源於經濟全球化和政策本地化之間的矛盾,特別是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失誤,制造了美國戰後歷史上最大的資產泡沫。泡沫的破滅,不僅將美國經濟拖入蕭條,而且經由金融市場和國際貿易,衝擊了世界上所有國家。

  2001年之後,美聯儲執行了寬鬆的貨幣政策,既要醫治科技泡沫破滅帶來的經濟衰退,又要穩定“9•11”事件後動蕩不已的金融系統。當金融系統崩潰的危險已經過去,美國經濟顯示出明顯復蘇跡象時,美聯儲未能及時收緊銀根。在寬鬆的貨幣政策下,流動性泛濫,人為造成資金的低成本,刺激金融機構不斷提高杠杆率, 房地產泡沫日益膨脹。

  在制造資產泡沫的同時,寬鬆貨幣政策也刺激了美國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帶動了世界經濟增長。以中國為例,在2001年加入WTO之後的六七年裡,出口達到年平均25%的增長,出口占GDP比重從2002年的20%,急劇上升到2008年的37%。強勁的外部需求推動了國內的固定資產投資,民間的高儲蓄又為投資提供了充裕資金,在出口和投資的雙輪驅動下,中國GDP保持了多年的兩位數增長。

  文章指出,寬鬆貨幣政策并沒有造成通貨膨脹,這使美聯儲困惑不解,出現了決策上的重大失誤。全球化時代,一國的通脹水平已不完全取決於其國內經濟參數,而是越來越緊密地和國際經濟聯系在一起。發展中國家對發達世界的廉價產品和勞務出口,不僅直接降低了發達國家的物價水平,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發達國家勞資雙方的力量對比。美國的勞工現在不僅感受著墨西哥移民的競爭壓力,而且還因“制造外包中國”和“勞務外包印度”,面臨著隨時失去工作的危險。勞工工資增長緩慢,美國通脹的最重要驅動力——勞動力成本受到抑制。在低通脹環境中,美聯儲的印鈔機開足馬力運行。

  21世紀初期的全球經濟繁榮半真半假。全球化促進了跨國界的資源重新配置,提高了各國經濟的效率,這是真實的;美聯儲的“高能燃料”注入全球經濟增長引擎,透支了全球化的紅利,則無法持續。到危機爆發前夜,世界經濟已嚴重失衡。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過度借貸,過度消費;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則為過度儲蓄和過度投資而困擾。 
 
  “蕭條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繁榮”,借錢買來的繁榮再也無法持續,美國到了還債的時候;中國靠超常的出口和投資維持經濟景氣,也到了須調整之時。蕭條是對過度繁榮的償還,對失衡的糾正,美國經濟需要“去杠杆”(Deleveraging),即降低負債率;中國經濟則需去除包括過剩產能在內的存貨(Destocking)。只有恢復了經濟的平衡,可持續的復蘇才有希望。

  2008年四季度以來,發達經濟體經歷了大幅調整,GDP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工業生產指數呈兩位數下降,資產價格暴跌,消費收縮,銀行倒閉,企業與家庭破產。這是“二戰”後最嚴重的衰退。但正是在這些痛苦的調整中,金融機構和個人的負債率逐步下降,為未來的復蘇和均衡發展鋪平了道路。復蘇何時到來,取決於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調整速度。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