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誤編”的《新聞聯播》如何能親民

http://www.CRNTT.com   2009-06-16 10:16:03  


央视《新闻联播》被发现造假新闻画面
  中評社北京6月15日訊/央視從年初新址副樓的沖天大火,到《新聞聯播》資深主持人羅京的黯然辭世,再到《防務新觀察》方靜“間諜門”,可謂風波不斷。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令央視受到異乎尋常的關注,近日就有網友發現《新聞聯播》在報導6月7日高考的新聞時,居然使用了去年的影像畫面,連帶上羅京辭世引發的《新聞聯播》改版關注,此事又激起了社會對這一“國家級形象節目”要如何改革的新一輪思考。資深媒體人士楊耕身日前在金羊網撰文稱,《新聞聯播》應該走向“親民路線”,文章內如如下:

  網上近日流傳著一個“央視高考影像造假”的視頻,因網友發現,2009年6月7日晚央視《新聞聯播》在播報當日高考新聞時,在第7分48秒的畫面中出現一輛公車,車前掛有橫幅“距2008奧運會開幕還有63天”。據報導,6月9日,央視在其官方網站首頁的顯要位置,發表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就6月7日誤編畫面向廣大觀眾致歉”的消息,並再次重申,新聞畫面要確保真實、準確。

  央視新聞節目作假,已非個例。但若說《新聞聯播》此番高考影像系蓄意造假,也未必屬實。然而不論“誤編”也好,“造假”也罷,正值《新聞聯播》傳出要“變臉”,走“親民路線”之時,這一事件無疑仍顯得意味深長。

  就在日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表示:“《新聞聯播》正在進入一個區別於以往嚴肅、拘謹的時代,而變得更為親民。”他表示,《新聞聯播》是最具官方色彩、政府形象的節目,反映中國主流審美觀和價值觀,但在過往時間裏也存在著嚴肅有餘、活潑不足的問題。“一個代表主流價值觀的節目也可以做得親民一點。”同時據悉,廣電總局建議央視建立《新聞聯播》評價體系,接受來自各方的評價。

  如何操作“主流價值觀”,如何讓“主流價值觀”成為有效宣傳,都是不易解決的問題。同樣讓人倍感遲疑的還有這“親民”二字,不知道一家電視媒體如何也身染這樣的官場病。但央視“國家大台”的身份回答了這一切。不過,隨著央視正將開啟的“親民”方向,我更樂於知道的是,《新聞聯播》要怎樣才算“親民”?換言之,“誤編”或“造假”的新聞節目怎樣才能“親民”?上述誤編事件既已被公開曝光,“親民”自是沾不上邊了。即使它未曾被曝光,那也可以試想一下,這段影像又如何向那個公交司機,那些在今年的畫面中發現自己去年形象的市民與學生,去尋求親近感?如此日積月累,有多少觀眾可以容忍這種忽悠?

  真實乃新聞之生命,此乃常識,哪怕是CCTV,亦不敢逾越。因此在我看來,《新聞聯播》若要親民,使內容取信於民才是第一位的要務,亦是首先應改變或向觀眾保證的。以往主持人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的形象,固然成為這檔節目嚴肅性的寫照,但要讓主持人嬉皮笑臉地不正經,卻未必能讓更多人接受。坊間曾聞日本一度推出裸體時事新聞,即美女主播邊脫衣服邊播新聞,固然不再嚴肅,卻也不足為效。因此只有當《新聞聯播》能夠回歸真實,回歸基本的新聞規律之時,央視才算擺出了一個“親民”的姿勢。

  至少在我看來,假如新聞本身是真實的,那麼“嚴肅”的面孔並不成為一個問題。怕就怕在用一種嚴肅、拘謹的面孔,說著一種眾所周知的粉飾、虛假與欺瞞。假如內容本身是符合新聞價值規律的,那麼“親民”的追求將不再艱難。關於《新聞聯播》,坊間有不少負面評價,這些評價很多固然有失偏頗,但其中對這檔節日新聞價值規律的批評,無疑值得“親民者”為之深思。

  真實原則之下,新聞規律之下,將不會出現“誤編”。回到真實,回歸新聞常識之中,則“親民”可期。應當說,央視曾經有過這樣的光榮時刻。央視前臺長楊偉光曾在2007年11月的一期《南方週末》上暢談央視新聞改革歷程,其中他將1986年央視報導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爆炸作為一個“標誌性事件”:“按照我們以往編排,都是先國內後國外,這是一個規律,領導的位置放在前頭,現在還是這樣。但當時拿到這個新聞以後,編了六分鐘,怎麼放?各種意見都有,最後我們決定就放頭條,而且六分鐘。結果社會上反響強烈。”

  可惜,類似的改革在央視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某種“新聞聯播主義”仍舊大行其道,以至如今要用“親民路線”來救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