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信貸井噴 潛伏五大經濟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09-07-02 10:15:20  


 
  文章分析,在當前急需以內需替代外需的形勢下,通過擴大內需來積極吸納過剩產能、促進結構調整和優勝劣汰,這是我們政策的初衷。目前,經濟回暖跡象明顯,但主要是由政府項目的財政投入與地方的配套資金推動,而不是一種來自於消費需求拉動的內生性增長。 

  目前,由於存在需求減少、投資增長過快和生產製造業迅速復甦等,中國將可能會出現產能相對過剩現象。而最終產品的需求不足和信心不振,是目前私人部門投資疲軟和開工不足的根本原因之一,這主要不是由於信貸方面的制約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的解決的根本問題是要解決好市場需求疲軟問題,包括訂單缺乏等實際問題,而不是如何讓企業更容易獲得銀行貸款。 

  因此,僅靠銀行信貸的大量投入,還不足以刺激私人部門的投資增長和居民消費的復甦。鑒於此,我們不能太過於寄希望於經濟刺激的短期效應,而是要持續、耐心地等待經濟的回暖。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信貸投放過多更容易推動各地的重複建設,盲目上馬項目,甚至會使“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死灰複燃。因為,從金融的角度來看,相對較低的利率水平與相對寬鬆的信貸政策,是形成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機制與利益上目標不一致,短期的利益驅動就會扭曲產業領域的信貸政策和市場信號,大規模的資源錯配風險就會上升,扭曲的信號和資源配置將會保護落後產能,這樣就很難達到產業整合和升級的目標。 

  值得警惕的是地方政府的過度融資問題。通過政府背景的大項目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和穩定信心固然重要,但政府過度干預的負面影響較大和後遺症也較多。正因為如此,目前美國政府已開始考慮讓政府的干預逐步、有序退出市場,政府救助的企業資金和股權在經濟穩定後也逐步歸位。在每次危機中,中國是加強了政府干預,且政府干預的退出機制一直未能有效建立。對銀行信貸來說,地方政府的信譽和還款能力一直是個問題,而銀行在與地方政府談判時通常處在劣勢,難以按照客觀的放貸標準和常規的風險控制進行管理,日後也往往可能會造成銀行的大量不良貸款。 

  最後,信貸過度投放還會帶來資產價格泡沫的後果。目前,全球金融危機已轉化為實體經濟危機,實體經濟的復甦尚需時日。從目前來看,財政政策和信貸刺激是目前治療危機的唯一有效藥方,是藥都有三分毒。但是,我們仍然要考慮政策實施可能產生的一些後遺症,並及早做好準備。 

  文章最後說,當前,經濟隨著去庫存化的持續發展,企業面臨的現金流壓力也大為減輕。在實際需求仍然疲弱以及可持續的擴張性宏觀刺激政策作用下,中國經濟將進入貨幣過剩、財政刺激、低物價和低利率長期共存局面,考慮到產能過剩可能會帶來企業擴張意願下降,大量未進入實體經濟領域但又要尋找機會的社會資金,將轉戰進入股票和房地產市場,由此會造成房地產和股票等資產價格泡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