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遏制熱錢 修正出口政策導向是關鍵

http://www.CRNTT.com   2009-08-19 14:38:30  


對國際熱錢的大規模進出需要高度關注
  中評社北京8月19日訊/熱錢問題再度成為市場高度關注的議題。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外匯儲備淨增長1778億美元,其中貿易順差、FDI(外商直接投資)和幣值兌換損益分別能夠解釋348億美元、213億美元和338億美元的外儲增長。扣掉這些因素之外,二季度不能夠被解釋的外儲增長高達879億美元。

  香港相關媒體此前的統計數據也表明,僅在今年7月一個月的時間內,湧入香港地區的熱錢已近1000億港元。而有跡象表明,大量入港的海外熱錢其指向同樣是內地市場,以香港地區為踏板尋找機會進入中國內地。

  南方都市報刊登經濟學博士馬紅漫文章表示,上次中國被熱錢問題所困擾,已經是在兩年之前了。彼時試圖博人民幣升值的海外資金大量湧入中國境內,這些資金在宏觀上導致通貨膨脹問題愈演愈烈,在微觀上則推高了股市與樓市的價格,導致資產泡沫問題非常突出。時過境遷,類似的一幕極有可能再度重現。對此,調控部門必須早做準備,以避免上次熱錢湧入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再度重演。

  文章認為,對於調控部門而言,面對熱錢來襲,最大的應對困難在於宏觀經濟方面。依照一般的邏輯分析,熱錢之所以看重當下的中國經濟,與中國經濟復甦速度快於其他經濟體有關。在當下全球投資機會淡盡的情況下,國際逐利資金很自然地會選擇率先復甦的中國市場作為投資目標。此外,從匯率收益角度看,中國經濟率先復甦,就意味著人民幣幣值將因基本面改善而趨於堅挺,熱錢由此可能獲得匯兌收益。但是逐利資金給宏觀調控部門帶來的問題則使調控政策處於兩難境地。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美聯儲濫發貨幣的行為導致美元貶值預期強烈,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存在價格上漲的可能性,由此可能導致中國出現輸入型通貨膨脹。而調控部門為了應對通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上調利率,但提升的利率又有可能進一步推高本幣升值的預期,從而吸引更多的熱錢湧入。熱錢的進入會增加央行的外匯占款,最終形成過量的貨幣供給,反而最終又加重了市場的通脹預期,讓調控政策績效回到了起點。

  當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如何讓熱錢問題得到有效遏制,避免調控政策兩難問題的再度出現。

  以當今國際經貿交往的密切程度看,期望通過嚴厲監管來杜絕熱錢進入已經沒有可能。中國外貿企業數量龐大的進出口業務,其間長期隱藏著熱錢的進出流動,但是要查清楚每筆資金的來源與流向並不現實。這也正是熱錢問題長期存在的現實原因。面對無法全面阻攔的熱錢湧動,不妨借鑒堵不如疏的治水原則,從熱錢的流向及其利益訴求來給出相應的監管對策。

  文章指出,遏制熱錢需要從體制深層次更新國內出口貿易政策導向。按照一般的理論分析,匯率高低變化在根本上是由該國的相對經濟實力所決定的。由此而言,既然中國經濟率先於其他經濟體復甦,人民幣本幣存在一定的升值壓力。調控當局通過實施更加靈活的匯率變動體制,能夠使得熱錢獲得套利的時間機會變少,這也就增加了熱錢進入境內套利的風險,反而能夠抑制熱錢的湧入。與之相反,如果一國匯率水平長期明顯低於市場公認的均衡水平,自然會吸引熱錢的持續湧入,並最終構成了監管難題。

  而就中國的經濟體制來說,其實匯率體制改革並非看起來那麼困難,真正阻礙匯率實現靈活運作的關鍵在於對外貿市場的擔憂。由於本幣匯率提升會加大出口企業的盈利難度,從而減少出口規模並影響外貿企業發展,會惡化就業問題。正因此,對於匯率制度的全面市場化靈活化,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並舉步維艱的改革難題。筆者認為,外貿出口的確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但是其發展卻長期受制於海外經濟的運行狀況,並成為放大海外經濟波動衝擊的主要途徑。以長期優化國內產業結構的思維觀察,目前以低端製造業低價競爭為主的出口模式,本來就應該逐步被修正和改進。中國多達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在某種程度上更是產業結構亟待調整的信號。

  從這個意義上說,理順出口貿易結構與政策導向,脫離單純追求外匯收入的貿易目標,在此基礎上逐步開放匯率機制的市場化運作,才是遏制熱錢湧入與肆虐的最核心途徑。除此之外的所謂嚴管措施,其實很難避免顧此失彼的政策尷尬與掣肘。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