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從“學而優則仕”看大學“官本位”

http://www.CRNTT.com   2009-08-19 14:27:37  


大學本應是從事心智活動的場所,是學術的殿堂
  中評社北京8月19日訊/《光明日報》今天刊登評論員余濤的文章“讓學本位盡快回歸校園”,文章表示,“…大學是從事心智活動的場所,是學術的殿堂,科學民主的文化精神應是大學文化永恒的不變量。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盡快採取措施讓學本位盡快回歸校園。畢竟,大學者,非有大‘官’之謂也,而有大‘學’、大‘師’之謂也”。文章內容如下:

  “我當校長的時候,對行政化在學校內部的表現也一直有很負面的看法,高校變成官僚機構是不對的。”全國人大常委、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吳啟迪近日指出,在高校唱主角的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各部處是為他們服務的。但在高校中往往部處權力太大,對教師、學生不夠尊重,這要改。 

  “官本位”正在演化為一種大學內部的價值取向——拜官主義。由此帶來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導致愈演愈烈的“官”“學”兩栖現象。過度行政化、官僚化的大學體制,吸引了一批批大學教師奔往仕途,使得校園生態出現了功利化、金錢化、官場化的濃厚氛圍,影響了大學作為知識傳授地和新思想發源地的屬性。 

  無獨有偶,此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一次演講中,“炮轟”中國現行教育中存在三大“病症”,其中包括“教育行政化使知識分子無心學問”。可以說,這些“炮轟”正指出了當前不少大學之所以存在種種問題的思想根源。 

  俗話說,“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學術研究是一種積累,它最忌急功近利,竭澤而漁,它尤其需要耐得住寂寞,能夠持之以恒,數十年如一日地刻苦研究的科學家。但是,“官本位”文化氛圍嚴重破壞了優秀學者形成的環境。我國目前的情況是,住房、工資、科研經費等資源要麼與行政級別掛鈎,要麼完全掌握在領導手中。教授不如處長,講師不如科長已成為業內許多人士的共識。由於社會價值目標的易位,使得許多優秀的學者一旦“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被委以重任,推上領導崗位。結果,他們被大量的會議、人事等事務纏身,而用於科學實驗的時間大大減少。“學而優則仕”,使大量優秀學者的科研生涯提前結束。 

  此外,大學的官本位傾向也使得我國的學術研究產生了大量的學術垃圾。從國外的歷史實踐看,大學裡寬鬆的科研環境、讓思想自由奔馳的學術氛圍是科研創新的源泉。在這種“官本位”的體制下,大學的各級領導都把追求“政績”以求升遷作為最終目標,當然他們也追求學術的進步和科技的創新。但只是把他們看作追求政績的手段。由於目標的錯位,各級官員都通過不斷增加的數字來彰顯政績。 

  20世紀40年代擔任北大哲學系主任的一代學術大師湯用彤先生曾說:“世界著名大學必須有特殊之精神及其在學術上的貢獻。如果一所大學精神腐化,學術上無長處,則實失其存在之價值。”其實,大學是從事心智活動的場所,是學術的殿堂,科學民主的文化精神應是大學文化永恒的不變量。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盡快採取措施讓學本位盡快回歸校園。畢竟,大學者,非有大“官”之謂也,而有大“學”、大“師”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