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踩踏事故 為何成“校園礦難”

http://www.CRNTT.com   2009-12-09 10:17:57  


發生踩踏的育才中學竟還是當地的私立名校
  中評社北京12月9日訊/《重慶時報》今天刊登評論員單士兵的文章“踩踏事故為何會成為校園里的礦難”,作者表示,“當校園踩踏事件成為我們無法告別的人性悲劇體驗,當本應美麗的校園成為可以吞噬生命的礦井,它其實是以最慘烈的形態向公眾展示著從社會制度到國家文明的深層缺陷。沒有敬畏的制度,沒有文化的教育,沒有文明的秩序,只能讓誰都可能成為受害者,包括未成年的孩子。”文章內容如下:

  校園踩踏事件總是在不經意間給人們帶來無比驚悸的夢魘。就在12月7日晚,湖南湘鄉市育才中學發生的學生踩踏事件,目前已經造成8人罹難,26人受傷,另有8人在醫院留觀。

  這家學校樓梯上那一灘殷紅的鮮血,讓無數人內心充溢著苦澀,然後,把悲傷放大到絕望。因為這樣的校園悲劇,很像無休無止的礦難,再多的反思與剖析,也不能產生阻止的力量。比礦難更悲情的是,要讓未成年人來承受這種苦難。

  真的不願再去盤點類似踩踏事件,多一次面對,就多一分銳痛;也真的不願意再剖析這起踩踏事件的直接肇因,諸如學生調皮、樓梯狹窄、缺乏疏導之類的說辭,以前早就麻木了公眾耳膜。連一聲“地震了”的謊言,連一句“鬼來了”的起哄,連一次學生的調皮之舉,都能輕易製造出踩踏的慘劇,又還有什麼不可成為踩踏事故的導火索呢?

  到底拿什麼阻止踩踏事故的發生,讓校園成為一片安全樂土呢?這是必須面對的叩問,卻又是令人無奈的疑問。當校園踩踏如同礦難一樣頻繁發生,恐怕越來越多的人求解這個課題的信心會被徹底擊毀,內心濡染上沉重的失望。指望問責嗎?湘鄉這起踩踏事件,最為“迅速”、“果斷”、“絕決”的問責已展示在公眾面前了——當地的教育局長下課了,涉事學校的校長被刑拘了。問題是,問責能阻止類似悲劇再次發生嗎?哪一回令人揪心的礦難事件發生後,又沒有官員跟著倒下呢?

  悲觀實在不是好東西,誰也不希望自己淪陷於悲觀的泥沼中。如果說,一個人的悲觀可能受囿於他獨特的心理環境,那麼一個龐大群體的悲觀,無疑緣於某種令人失望的社會生態。比如,公眾對礦難的悲觀,更多是緣於對權力與資本合謀進行的罪惡製造無力抵抗,感覺個體生命在權力與資本的複雜利益博弈中很容易成為吞噬的對象。而校園踩踏事件,也同樣有著複雜而深刻的體制背景。

  說到底,校園踩踏事件,還是根植於當前中國教育諸多的沉屙痼疾之中,也還是包裹在圍繞教育產生的複雜利益博弈中。教育官員對學校的要求的是升學率,學校對教師的要求是學生成績,教師目標就是把學生變成分數的囚徒。這一切,其實都背離了教育的本質——以人為本,尊重人性,尊重生命。道理最簡單不過,教育官員眼中的升學率,學校與教師眼里的分數成績,都是圍繞著政績與利益在轉動。這樣的教育,又怎麼可能真正產生應有的文化與文明。沒有文化與文明的教育,注定是教育的悲劇,自然也就會產生社會悲劇。

  什麼才是真正的文化呢?誠如龍應台所說,對“價值”和“秩序”有所堅持,對破壞這種“價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而建立在政績與利益的基礎上的教育價值與秩序,只能無比鬆垮與脆弱,一碰就斷,一擊就潰。在這樣語境下,為了擁有教育政績,應試教育可以大行其道,哪怕是進行壓迫式補課,哪管他們內心是否尊重生命與人性,也要將學生製造成分數的機器;學校只要是有利益可圖,哪管它教學樓的質量如何,哪管樓梯有多窄,又哪里能有安全危機意識呢?

  當校園踩踏事件成為我們無法告別的人性悲劇體驗,當本應美麗的校園成為可以吞噬生命的礦井,它其實是以最慘烈的形態向公眾展示著從社會制度到國家文明的深層缺陷。沒有敬畏的制度,沒有文化的教育,沒有文明的秩序,只能讓誰都可能成為受害者,包括未成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