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大學城:教育的“爛尾樓”

http://www.CRNTT.com   2010-06-28 09:51:15  


 
大學城背後的中式“教育產業化”思維之弊 
 
  教育前行30年,大學定位始終模糊不清 
 
  過去30年,中國高校改革分別經歷了市場化(如取消畢業分配和實行收費制)、國際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學”和大規模合併)、產業化(如瘋狂擴招和建大學城)三大高潮,但真正的改革,依然在艱難前行。而期間,中國大學的定位始終“模糊不清”。 
 
  有人曾將中國大學比喻成“不用還債的公司”:“大學是產業經營,卻背負了2500億元債務;出售產品,卻沒有售後服務;是投資,卻不保證你的回報。”大學變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業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務,卻由家長們高額支出;今天各種大學城項目亂象──包括借辦學圈地、債台高築和低價收地、高價賣地,從一個側面反應了中國高校改革的弊端。 
 
  教育產業化:產業化在先,教育在後 
 
  大學城“爛尾”,正是反映了中國“教育產業化”思路的弊端。偏離了辦學的本質,而將發展教育的項目置換成拉動經濟的手段,用招商引資的思路去辦學,是廊坊東方大學城(以及很可能未來更多的大學城項目)慘淡收場的症結所在。經營好在大學這家“公司”,就必須擺脫“擴招負債,賣地償還”之路。辦學不比做其他生意。國外高校的成功經驗也告訴我們,真正市場化、產業化的教育系統,始終是以“以人為本”為根基,脫離了這一點,教育產業化恐怕難以成功。 
 
  民國時期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說,“大學者,非大樓之謂,大師之謂也”。人才、而不是校舍,才是學校的靈魂所在。無論以何種形式辦學,教育的思路也因始終回到“育人”之上。

  來源:網易評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