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如何認識台灣對日觀的發展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9-12 00:17:50  


在冷戰結構下,台日相互依賴,催生了台灣對日本的重新解讀。
 
  探究台灣人原本對於國民黨政府的期待漸轉變成為失望,這期間有個重要的分水嶺,也就是發生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這場遺憾的悲劇,對台灣人的傷害不僅是事件本身所造成的傷害,更深層的影響則是對於當時台灣人心理上的打擊。“二二八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多是當時活躍台灣的菁英分子,其實也是原本最熱烈期待國民黨政府的台灣人士。從期待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到受到國民黨政府的迫害,原本的反日知識分子被扣上背後受到日本與共產黨煽動的帽子。這也使得“二二八事件”一直存在在當今的台灣政治文化中,有如徘徊的幽靈。

  台灣與韓國在對日情感的變化發展上,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戰後的台灣存在著複雜的族群關係。1949年蔣介石喪失了對大陸的統治權而撤退到台灣,台灣在蔣介石的心理上不僅是過去曾被日本統治的殖民地,也是他最後賴以維持政權的反共基地,而台灣的地位也從國共內戰的後方變成國共內戰的前線。撤退到台灣的蔣介石為了確保國民黨政權的穩定,開始在台灣進行去除日本殖民統治的痕跡,在學校教育以及政治思想宣傳上,政府與學校大力宣傳蔣介石在對日戰爭中的偉大功績,使得這一代台灣人成長的記憶中,對於日本入侵中國的歷史成為台灣人主要的“對日記憶”。

  相對於台灣人的“對日記憶”只有日本入侵中國的歷史與蔣介石的功績之外,對於台灣人曾經被日本統治的歷史記憶(包括前期的武裝抗日與後期的皇民化運動),在這段時期的記述幾乎是一片空白。到1987年前為止,台灣社會上所出現有關評論日本的資料,其作者幾乎都是戰後來台的外省人,而非受過日本殖民統治過的本省人。其內容也多是過去抗日的艱苦經驗,以及以“正統中國”的角度對待“中日關係”,某種程度上是延續了中日戰爭狀態下的對日記憶。7根據後來的調查,台灣本省人口當時雖然佔80%以上的比例,但是在自傳類的文學作品比例卻遠遠低於外省人佔的比例。這段時期,受過日本統治的歷史成為台灣人的原罪,也成為當時台灣外省人劃分本省人的心結,這樣的氣氛彌漫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台灣人血淚交織的抗日史,在反日教育中隻字不提,台灣人被迫記憶的是,抗日的英雄是外省人,而本省人則是被貼上日本共犯的標籤,這種標籤是壓在族群記憶中的大石。

  在這一段的時期,由於接收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的治理方式承襲日本的殖民式統治,不只導致其後的省籍衝突,也使台灣人的對日情感有了一個重要的轉變。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生活上、教育上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與不被信任感,這種累積的不滿,使得台灣人對日本的觀感是負面的印象。但是戰後台灣在被殖民化式的統治中,以及被視為戰敵日本共犯的歧視中,台灣人所產生心理上的幻滅,使得台灣人在戰後將過去殖民者日本視為“惡”的這種想法,也因而逐漸轉變而成為一種與外省人區別的象徵。8這個變化深深的影響到現今的日台關係中,今日在闡述日台關係的起源時,在追溯其起源時,這種心境上的轉變都是不能不提的重要因素。這種由“惡”的形象轉變為“有功”的變化,成為現今日本人在討論對台灣認識時,也形成日本部分傳媒為過去殖民台灣的惡行脫罪的理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