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地動儀的真相

http://www.CRNTT.com   2010-12-06 10:02:02  


  中評社北京12月6日訊/此間《看歷史》雜志刊出了一篇《被製造出來的“地動儀”》,說中國人熟悉的那個龍嘴吐球的地動儀,不是一千多年前張衡製造的,而是誕生於1950年代。許多人看了這篇報道,仿佛發現了新大陸般驚奇。

  其實泡過時政論壇的老資格網民,早就知道這個事實,而且何止一個地動儀,許多吹出來的泡泡都被戳破過。

  有人說自己的自豪感因此受到了打擊。——其實這樣想就錯了,我們恰恰應該為這樣的揭露感到自豪,因為中國人又在求真的路上邁進了一小步。
 
地動儀的來龍去脈 

  它的原理本來只有12個字的記錄

  今天,史書中有關候風地動儀的記載,僅見於《後漢書.張衡列傳》,這一段記載只有區區196字(據說又有專家團體在其它古書上找到了總共42個字的記載——編者注),其中描述地動儀內部結構的內容更只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這12個意義隱晦、衆說紛紜的字。

  也就是說,張衡造的地動儀實物究竟是啥樣子,誰都不知道,但好歹還有“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之類的文字描述可供想象其外觀。而其原理,我們幾乎沒法探究。

  張衡的地動儀多半也只是個擺設

  對地震的深刻認識,是進入科技時代之後的事情。現在主流科學界認為,地震是自組織的臨界運動,也就是像堆沙子一樣,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是堆到什麼時候、什麼規模崩塌是不可知的。不過基於現代科技的發達,地震發生之後的監測還是很容易的。不管是對地震原理的認識,還是對地震的監測,都是基於現代科技,無法想像近兩千年前的張衡會有多深的認識。以時代的局限性看,張衡對地震的認識多半是基於表象的想當然。由此可以推斷,所謂張衡地動儀,大概就是利用地震時的搖晃,使銅丸失去平衡而掉落。

  如果原理真是如此,那麼我們在房梁上掛塊豬肉監測其擺動效果豈不更好?更重要的是,因為地震發生後有速度快但能量小的P波、和速度慢但能量大的S波,如果地動儀要監測P波,那麼靈敏度要求很高,這會使得日常生活中的微小震動也引起銅丸跌落,它的可靠性何在?如果地動儀靈敏度沒那麼高,那等S波來的時候才有反應,但是S波是垂直震動的,由此跌落的銅丸又憑什麼可以指明震源方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