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香港立法會否決申亞 政府顔面盡失

http://www.CRNTT.com   2011-01-24 14:03:33  


 
  政府官員引用中大調查報告,稱支持者在結束咨詢前增加,贊成和反對非常接近。馬上有反對派人士站出來說,調查報告的結論是市民對申亞有一定保留,政府刻意隱瞞。

  此事最終還勞得特首曾蔭權親自回應。他說,民調本身分兩個部分,包括數字的事實與各方對數字的演繹意見,當局完全無意思將之隱瞞或扭曲,因為最後都要公布所有的報告,並相信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特首的解釋未能挽回市民的信任。有專業人士甚至指出,調查問卷的問題設計存在誘導性,政府是刻意為之。

  政府報喜不報憂,是很多議員最終投反對票的關鍵因素。他們認為政府選擇性公布信息,有搬弄民意之嫌。“有利的拼命放大,不利的拼命隱藏,這是市民最難以接受的。”吳志森說。

必輸的戰役

  有媒體斷定,政府此次申辦亞運,是一場“必輸的戰役”。

  離咨詢期滿還有一個多星期時,港府申辦2023年亞運會專責小組組長陳育德坦率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對立法會是否同意撥款“有點擔心”。

  咨詢期的最後階段,陳育德和民政事務局的人士,不停地到各區議會去游說,爭取議員們的支持。走遍全港18個區議會,都沒有取得特別的效果。在立法會表決前,陳育德辭去了專責小組組長的職務,儘管他自稱是為了照顧家人,還是引來外界各種猜測。

  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還召開特別會議,建議政府擱置申亞的申請,但政府還是硬闖立法會,多少存有僥幸之想。

  梁嘉瑜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政府成立的申辦亞運專責小組近日就將解散,因為剛被否決,政府對此次申亞得失還沒來得及檢討。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書面回覆中,梁嘉瑜說,“社會各界已有充分討論,香港是多元化社會,政府方面完全知道社會對申辦亞運有不同的意見,特別是關注到需投放60億元,會否影響其它民生開支”。

  更多的人認為政府申亞慘敗,主要不是錢的問題。民間的反思已經開始。議員張文光在立法會上慷慨陳詞,認為申亞撥款是他從政20年來最危險的撥款,如果通過,將對不起納稅人。會後,他在“申亞之死,死因何在”的文章中寫道:“申亞最大的不幸,是主管官員犯下的錯誤:長官意志淩駕社會民情,面子工程優於民間疾苦,製造輿論報喜不報憂,動用公帑沒有深思熟慮。”反觀之,反對申亞成功,恰好反映了香港的底色:務實不浮誇,老實不取巧,民意不可欺,公帑不亂用。

  “政府無法對申亞給出有說服力的理由,面對民眾疑問含混其辭,才是失敗的深層原因。”吳志森認為,“政府每次說的理由都不一樣,一會說能提升香港形象,一會說能創造就業機會,一會說能增強香港社會凝聚力,自己都沒有想清楚。”

  相比之下,十年前香港政府首次申亞時,政府給出的理由就很清楚,當時社會上的阻力也沒有現在這麼大。

  一位曾在回歸後的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組任職的人士回憶,當時有反對申辦的官員認為,申辦亞運一來勞民傷財,投入的資源回報率不高,社會上有其它更迫切要辦的事,二來亞運機構的頭頭可能貪腐,欲得主辦權,香港要“花點錢”。對此,特首董建華說,“我國運動員水準之高,足可囊括絕大部分亞運冠軍,每得一面金牌,便奏一次國歌升一次旗,熒光幕前,幾百萬香港人便得一次愛國教育!”

  “最根本的是香港社會的價值觀有分歧。”曾兩次深度參與香港申亞的霍震霆依然這樣認為,“回歸這麼多年了,還是有價值觀的問題。我希望有更多的交流,讓年輕人增加對國家的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