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保護斷裂的上海話

http://www.CRNTT.com   2011-03-04 13:48:32  


收集了1.5萬個上海話詞匯的《上海話大詞典》問世,標志著上海方言開始“登堂入室”,成為可以記錄傳承的語言文字。
  中評社北京3月4日訊/上海話作為上海“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處於弱勢地位——只能擔當市民語言、日常生活語言的角色,在比較正式和重要的場合,它已失去了立足之地。複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教授陶寰今撰文“保護斷裂的上海話”: 

  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為全國矚目;作為吳語的新生代代表,上海話似乎並不招人喜歡。我不止一次聽人抱怨:上海人總喜歡說上海話,感覺說上海話就意味著排外。可另一方面,卻很少有人抱怨四川人說四川話,廣東人說粵語,廈門人說閩南話,盡管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後兩者更難懂。更有甚者,稱上海話不是真正的方言,或稱上海話只有一百多年歷史。這些話出於專家教授之口,讓人瞠目。

  上海話的歷史遠出百年之外,只是一百五十年以前,上海話鮮為人知;一百五十年裡它又經歷了太多變化。幾千年前上海地區先人使用的“越語”,至今在上海話中仍能尋到痕跡。元代鬆江府建立後的權威方言鬆江話,是如今的上海話的最大來源。晚清時期蘇州是吳地的中心城市,借著蘇州評彈等形式,蘇州話也滲入上海話中。最見上海話對外來文化包容程度的,可能是租界時期留下的不少“舶來品”,有一些後來還進入了普通話。比如“沙發”、“巧克力”,這兩個英文詞當初用普通話翻譯,大概會是另外一個樣,只有用上海話說才能跟英語吻合無間。

  上海話具有巨大的包容性,這跟它是一座移民城市分不開。上海經濟文化方面的優勢,使上海話在這一區域影響力較大,但作為一種方言,其力量仍不足以抗衡普通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