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張維迎:市場制度最道德

http://www.CRNTT.com   2011-07-21 09:31:55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門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

  什麼意思呢?善以心論,惡以行斷。一個人是否是孝子,不能看這人給了父母多少錢、蓋什麼房子、買什麼車,如果這樣,窮孩子就沒辦法當孝子了。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惡人,不能看有沒有惡的心,而要看有沒有惡的行。道德倫理規範的是行為,而不是心!這就是宗教和市場邏輯的基本差別。市場不求改變人的心,只求改變人的行為,市場就是你必須通過滿足別人的需要來實現你自利的動機。從這個角度講,市場本身是最講倫理的,它使得你不能傷害別人,你致富也好,地位提升也罷,一定得建立在給他人創造幸福、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基礎上。這是我理解的市場的邏輯。

  認為市場的邏輯和倫理宗教對立,完全不對。與市場的邏輯真正對立的是強盜的邏輯。強盜的邏輯隨處可見。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強盜行為的出發點可能非常善,當初搞計劃經濟就是這樣。當然,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這兩種邏輯是共存的,有些人賺了錢不是因為給別人帶來了幸福,而是因為給別人帶來不幸,但這本身不是市場的邏輯。從長遠看,在市場中一個人能持久致富,一定是靠誠實守信,而不是靠坑蒙拐騙,如司馬遷所言,“廉吏久,久更富,廉賈歸富。”我認為市場制度是最符合倫理道德的,但是,正如我們對好多問題都有理解上的偏差,我們對市場也存有誤解。

  對市場的偏見可能與感情色彩有關。簡單地說,市場給每個人發財致富的機會,只要你為別人創造價值。健康的市場中誰賺錢最多?就是提供服務人數最多的人。一個保姆,只能服務一個人或一家人,掙不了多少錢,但是生產iPad或iPhone,就可以服務幾千萬人,幾億人,賺的錢就多得多。市場就是按照你給多少人帶來幸福回報你。給別人帶來的幸福越多,賺得錢就越多;帶給別人的幸福越少,賺得錢就越少,這就是市場的邏輯。

  有時,同樣情況別人賺錢了,你沒賺錢,你會不滿,這跟人性的一個特點有關:我們往往把成功歸於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失敗了總怨恨別人;我們常把自己看得比本來高尚,把別人看得比本來卑鄙。賺不到大錢的人,往往有這樣一種心理:不是我沒本事,而是我道德水平太高,不願騙人。那些人為什麼能賺大錢?心黑。這是自我安慰。現實生活中,批評別人道德水平差的人,相當一部分道德水平最差。要求別人大公無私的人,可能最貪婪,他們喜歡占領道德制高點,忽悠別人以謀取私利。他說別人太貪,往往是嫌對方要價過高,希望能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入;而從對方的角度看,也覺得另一方想占便宜,花這麼點錢就想買我這麼值錢的東西。如果僅僅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可能會做出和事實相悖的評價。

  關於市場和倫理的關係,從古到今還是有好多誤解,有必要澄清。大家都同意,通過給別人帶來幸福從而使自己變得幸福,最符合倫理。但我的觀點是,僅僅靠說服人,沒用,還得靠制度。這個制度就是自由市場,就是自由競爭!如果沒有自由競爭,靠政府壟斷,只允許一部分人幹,這就不是市場的邏輯,是強盜的邏輯。就像國有銀行,賺那麼多錢,有相當一部分是靠強盜的邏輯。你存款時它只付百分之一二的利息,而它貸款時收取百分之五六的利息,這麼大的利差,傻瓜都能賺錢。銀行的高利潤,有一部分靠的是剝削儲戶,而不是創造價值。這不是市場,這是反市場,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太強了。

  微觀層面上,每個人做事都是有目的的,每個人都有一雙看得見的手去實現自己的目的,宏觀層面上,市場是雙看不見的手,這雙看不見的手監督看得見的手一定不能偷偷幹壞事。看不見的手一定是幫助別人的手,而不是傷害別人的手。如果在宏觀層面還有其他看得見的手,這時候市場就可能無能為力,你的看得見的手就會傷害別人,而不是給別人帶來幸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