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動車事故的制度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1-08-09 11:52:32  


 
問題出在制度的缺陷

  類似動車追尾事件具有更深層次的制度根源,而這一事故能夠激發出如此廣泛和激烈的社會反應,也主要是因為制度根源。要找到制度根源,才能做制度的改進,才能避免類似的情況再發生。從制度的視角來看,至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反思中國的制度缺陷。

  首先是發展模式問題。問題並不僅僅在於速度,更多的在於發展模式。在中國領導層面,對這一點實際上已經很明了。這些年來,執政高層一直在呼籲中國發展模式的轉型,也提出了各方面的建設要從“快而好”轉型成為“好而快”。但很顯然,這個轉型並沒有發生。整個鐵道行業發展的“快”有目共睹,但好不好,這些年來發生了那麼多的事故很能說明問題。當然,其他行業也都存在著類似的問題,只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

  那麼,為什麼不能得到轉型呢?這就涉及到中國的發展模式能不能轉型的問題。中國的發展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國家動員型體制(或者國家資本主義體制,這一點本欄曾經專門論述過),這既不同於西方的社會市場動員型體制,也不同於日本、“四小龍”等所奉行的戰略資本主義體制,即國家扶助私營企業的發展模式。無論是西方模式還是日本、“四小龍”模式,任何產品都必須經過市場的檢驗。無論是質量還是安全,都必須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接受,否則,企業就很難生存下去。但是國家動員模式則不同。儘管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也接受了市場經濟原則,但國有部門所生產的產品,接受市場檢驗的程度遠較前兩者低。在一些領域,國家動員模式甚至可以逃避市場檢驗。這尤其表現在中國的國有企業,包括鐵道部門,它們是依靠壟斷(政治和行政權力)來生存和發展。處於壟斷地位,它們不用考量顧客的需求。在市場經濟下,顧客的需求決定供應;而在中國的國企部門,是企業的供應決定顧客的需求,不管喜歡與否,顧客必須接受。

  這種市場和國家之間沒有邊界的制度,也產生了“左手規制右手”的情況,更加致使產品的質量發生問題。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日本和“四小龍”,在市場和政府之間都具有分界線(當然西方和日本、“四小龍”這條線處於不用的地方),政府本身並不擁有龐大的企業部門,因此,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規制企業。但在中國,因為不存在這條分界線,政府就是企業,企業就是政府,政府因此沒有任何有效的辦法來規制企業。在鐵道領域,沒有有效的規制,數量和速度而不是質量和安全往往成為重要的追求目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