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把握好通脹治理的度、量、衡

http://www.CRNTT.com   2011-08-30 08:28:03  


  中評社北京8月30日訊/今年以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特別是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從嚴控制了作為通貨膨脹基礎的貨幣條件。受此影響,物價加速上漲的壓力有所緩解,保持價格總水平穩定的基礎得到增強,但通脹壓力仍不容小覷。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正確研判物價上漲的形勢和新特點,綜合考量各項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果,把握好通脹治理的度、量、衡。

  通脹治理的度——調控政策存在臨界點

  金融時報發表央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楊農文章認為,本輪通脹治理中,貨幣政策效應已充分體現並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在連續緊縮的作用下,推動通脹上行的貨幣因素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面對依然存在的通脹壓力,貨幣政策可能將會承載過重,超過某個臨界點後,政策實施的成本將不斷提高而邊際效應可能減弱。

  一是貨幣政策工具操作空間已明顯收窄。從存款準備金率來看,目前大中型金融機構已處於21.5%的高位,去年以來的連續9次上調已累計凍結銀行3萬億元左右資金,銀行超額準備金率已下降到1%左右,流動性壓力明顯加大。從利率來看,伴隨連續三次上調,五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已達7.05%,創近10年來新高,企業資金成本明顯上升,還本付息和持續經營壓力驟增。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已連續突破高位的情況下,再依靠緊縮來緩釋通脹壓力的空間已較為有限。

  二是金融市場的發展不足和低參與度降低了貨幣政策的有效發揮。貨幣政策的效果體現,需要暢通的傳導渠道和廣泛的影響層面。中國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成熟度不夠,廣度和深度不足,市場化程度尚待改善,由此導致微觀主體參與程度非常有限。以債務資本市場為例,至今年1季度末,中國本幣債券規模占GDP比重僅為48.7%,遠低於日本的201%和韓國的111.4%,更是顯著低於美國水平。雖然近幾年中國金融市場已實現巨大發展,但與貨幣政策效果良好傳導所要求的成熟度和參與度相比,仍需進一步提高。金融市場發展非一日之功,在當前環境下貨幣政策進一步發揮作用受到較大制約。

  三是側重總量調節的貨幣政策難以解決結構性和區域性矛盾。要破解當前通脹壓力居高不下的難題,應根據不同成因對症下藥,否則難以實現預期效果。當前來看,通脹上行的結構性矛盾更為顯著,這就需要利用結構調整、利益分配和政策引導等結構型調控政策來解決,貨幣政策作為總量調控政策其效果並不明顯。而且,由於貨幣政策總量型的特征,繼續緊縮甚至可能會改變供給條件並推高部分行業的價格水平。

  通脹治理的量——客觀研判CPI指標

  文章表示,面對複雜的物價調控局面,進行科學決策的前提首先是客觀判斷物價走勢及其對居民生活的實際影響。在中國,通常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作為判斷通脹水平的標準,而且幾乎成了唯一的標準。實際上,單一盯住CPI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出現了諸如居民對通脹的切身感受明顯高於CPI漲幅,或者通脹水平在測度技術上可能被高估等現象。這種局限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CPI作為生活指數的估計本身存在一定偏差。嚴格意義上講,通脹的精確測量為個人生活所需費用的增幅,稱為生活指數(Cost of Living Index,CLI);在實際測量中,往往以CPI進行估計,這種估計存在一定偏差。

  二是當前用CPI衡量居民生活成本的變化可能存在一定誤差。第一,對消費者選擇性消費的忽視。當某種商品價格上漲時,消費者會減少此種商品的消費,轉向其他替代品。以豬肉為例,當豬肉價格劇烈上漲時,消費者會減少豬肉的消費量,購買其他食品進行替代。近幾年來城鎮居民人均全年購買豬肉數量與豬肉價格年平均漲幅基本呈現反向變動關係,驗證了替代性消費選擇行為的存在。第二,未體現近年來居民消費支出項目的變化。目前CPI中統計的服務類消費項目,並未考慮居民的金融、保險及其他服務類消費支出,而在2009年上述三類服務消費支出占比已達8%,其重要性已不可忽視。如將此類項目納入CPI計算,則能更全面地反映居民服務消費的整體價格水平。第三,未考慮多種消費模式對商品價格水平的影響。中國CPI計算中價格調查點的選擇是以零售額或經營規模為標誌,從商業業態、農貿市場以及醫院、電影院等提供服務消費的單位中隨機抽取產生。近兩年,由於上述有形消費場所商品價格上漲顯著,促使消費者轉向網購或團購等消費方式。這些新興購物方式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同樣功效的產品或服務,但價格卻有顯著下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價格上漲對消費者福利的影響。此外,由於技術進步帶來的產品質量或功能改進也對增加消費者效用和抵消價格上漲不利影響有積極作用。

  由此可見,作為真實通脹水平的一種估計,用CPI衡量通脹水平本身確實可能存在一定誤差。因此,對於CPI數據的短期波動,我們應客觀看待。如果因為CPI傳導的信息而誤讀了當前真實的通脹水平,將得不償失。我們只有綜合觀察反映通脹的各項指標,盡快引入核心通脹率指標,建立更加科學的通脹指標體系,才能更好地作出政策選擇。

  通脹治理的衡——實現四方面平衡確有必要

  文章指出,宏觀經濟是一個有機整體,其內在聯繫的各方面需要實現良好的內在平衡,唯此方能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目標。對當前中國通脹治理政策而言,也要處理好以下四方面的有效平衡。

  一是不同治理政策之間的平衡。當前中國的通脹不僅是一種貨幣現象,而是兼具總量性和結構性特征。對待這種綜合性通脹,單一類型政策可能難以有效應對。特別是在當前貨幣政策作用空間收窄、政策效果弱化的背景下,應更多倚重財政政策,針對引起通脹的直接原因綜合施策,把積極的財政政策從側重增加開支轉向側重減少收入,從增收轉為適度減稅,讓利於民、還利於企,發揮其防控通脹的應有功效,主動配合貨幣政策共同抑制通貨膨脹。

  二是監管政策和調控政策的平衡。市場運行需要完善監管,經濟形勢需要適時調控,監管政策和調控政策互相配合,共同推動經濟穩健運行。然而,二者之間如何實現有效平衡也是決定通脹治理成效的關鍵。在連續緊縮作用下,金融市場運行產生了一些不利信號,其所隱含的經濟運行警示信息不容忽視。為促進市場有效有序運行,客觀上需要對市場進行必要的監管,這是防範市場風險的有利措施。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區分監管與調控的差異,區分監管政策所追求的穩定性和調控政策所追求的相機抉擇之間的不同,避免將二者混淆。如果監管政策頻繁調整,偏離了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環境這一本意,則必然造成參與者無所適從,市場行為受到侵擾,進而使得金融市場的信號作用減弱,不能發揮其應有的預警功能。

  三是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平衡。金融市場的發展,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正處於金融深化過程、金融創新嚴重不足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合理的流動性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可能會危及經濟運行。近期銀行間市場資金價格大幅波動、債券利率不斷攀升等跡象,已經顯現出資金短缺的苗頭,金融市場的運行對實體經濟的反作用不可忽視。在普遍緊縮的過程中,資金成本的上升會大幅侵蝕企業利潤,小型、微型企業的融資環境將更趨嚴峻,融資難這一固有矛盾愈加明顯。這一系列影響,經過短暫的發酵,會傳導至實體經濟各領域,對工業生產、價格運行和就業穩定等都將帶來一定衝擊,加劇當前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

  四是價格上行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平衡。穩價格和促增長是宏觀調控兩大主要目標,但二者之間往往存在一定衝突。為穩定價格而出台的緊縮措施,可能會傷及經濟增長;而為刺激增長而出台的寬鬆政策,則會加大價格上行壓力。本輪價格上行的原因之一,在於中國經過“劉易斯拐點”後的勞動力價格快速提高。歷史經驗來看,經歷這一拐點後的經濟體,其價格水平在數年內都會處於較高水平,但經濟發展仍會穩健,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都印證了這一點。因此,我們需要正視未來價格運行中樞或將抬升的一般趨勢,適度提高價格水平上升的容忍度。在價格水平上升的同時,利用財稅政策加快收入分配調節,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特別是增加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避免居民生活水平因通脹而降低,防止經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