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天津“彭宇案”:墓碑式判決

http://www.CRNTT.com   2011-09-07 11:43:56  


 
  邏輯擊潰公德

  有人感嘆,“彭宇案”後,“社會道德滑坡三十年”。而天津許雲鶴的一審判決,無疑又給幾近崩潰的社會道德體系一記狠狠的鞭笞。許雲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這樣說:“我不相信世界是這樣的。但這件事情以後,我要助人為樂一定會三思而後行。”一位一直關注此案的網友在自己的微博中寫道:“如果這是真的,我不敢轉給孩子看。”

  工人日報要聞部主任石述思在微博上披露“天津彭宇案”二審結束後的一幕:涉嫌違章翻越護欄倒地被車主徐雲鶴扶起後索賠巨款的王老太一家打算打車回家,卻在門口遭到眾人的圍堵,咒罵聲和怒斥聲不絕於耳,不久,王老太家屬打到一輛出租車,但當司機師傅知道這件事後,聲稱怕被碰瓷,而選擇了拒載,並且說不怕拒載被告,挨罰我也不怕。

  8月26日,江蘇如皋市公安局交巡警大隊石莊中隊接到報警,稱一輛大巴車撞倒一名騎三輪車的老人後逃逸。被撞老人事後一口咬定撞她的是大巴車。而大巴司機稱看到老人倒在路上,便下車攙扶。警方通過監控錄像發現司機所說屬實。

  從彭宇案到許雲鶴案再到如皋大巴司機事件,此類事件無一例外地都觸碰到人們助人為樂的情感底線,拷問社會的誠信和道德,加速社會道德淪喪。

  “這樣的事多了。”聽聞許雲鶴的經歷,天津一位出租車司機擺了擺手,“現在你嘛好事也做不了。”

  2010年11月1日上午8時許,在南通市人民中路大潤發超市門口,一位83歲老嫗疑在前往超市購物時心臟病發,倒下時頭部卡在欄杆縫隙處斷氣身亡。現場無人敢上前施救,110到場後也只能束手待120到來。引發“空巢老人”、緊急救護責任等爭議。網調顯示,近九成網友選擇不會上前施救。

  而在許雲鶴案發後,國內論壇上隨處可見這樣的帖子:“今天在××大街上看到一位跌倒的老人,路人紛紛圍觀,卻無一人上前攙扶……”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年婦女告訴記者,就在前不久,自己下了夜班行至自家小區門口,看到一位買早點的老人跌倒,早點撒了一地。當時很想上前施以援手,但猶豫再三後,還是選擇了繞道而行……

  縱觀彭宇、許雲鶴案對社會的消極影響,有媒體從倫理學的角度這樣解讀:1990年代以來主宰公共空間的經濟學,把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論假設,普及成一條倫理戒律。凡此種種前因後果,推動中國跌入一個倫理道德空白的深淵。人們回覆到了哲學家們所說的自然狀態:每個人把所有人當成不可信任的敵人,與他人打交道,成了一件讓人們普遍焦慮、恐懼的事情。

  英國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鮑姆曾在自己的研究理論中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當人們缺乏對社會契約的信任時,就會重回“萬人對萬人的戰爭”狀態,在這種相當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下,他們互相反咬,甚至互相吞噬。

  從司法環境來講,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告訴記者,在基層法院,類似彭宇案、許雲鶴案這種“和稀泥”的審判方式並不鮮見,資深媒體人士季衛東也提到,“司法系統往往不是追求一個正確答案,而是各打五十板,或者按照四六分成”。

  何兵不無憂慮地認為這是一種“墓碑式”的判決,它傳遞了一個恐怖的信號——原告承擔舉證責任的原則可以被模糊掉,在雙方都沒有確實證據的情況下,這樣的判例意味著,“沒有證人證明我沒撞的情況下,就算我撞了”。

  撰稿/王若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