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功夫為何敗給日本

http://www.CRNTT.com   2011-09-29 09:18:46  


9月24日,在日本著名的東京後樂園賽場進行了日本第12次Krush系列賽,本次比賽高手如雲。
  中評社北京9月29日訊/9月24日,在日本著名的東京後樂園賽場進行了日本第12次Krush系列賽,三名中國北京盛華俱樂部的拳手前往日本挑戰龍道場的Krush系統三名高手,結果張波和劉威都在賽後判定失利,陳明明則第二次在後樂園遭到了TKO。[詳見鏈接]

  據說中華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乃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和瑰寶。為什麼在這樣的比賽中三位中國著名高手敗陣而歸?如果把武術定義為人與人的對決和打鬥能力的話,中國武術到底是不是世界第一?

中國武術傳統其實不如日本深厚 
 
  秦以前,中國有武術傳統

  中國是著名的文明古國,狩獵、戰爭、搏擊等這些都與武術有著很密切的聯繫。中國先秦時代,是分封制國家,所謂分封制,就是每個貴族都有自己的一個小地盤,低等級貴族和高等級貴族(比如列國諸侯和天子)之間,只有禮儀性的尊卑,而沒有權力的上下級關係。如果把每個貴族的小地盤看作一個“國”的話,它的特征就是“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的時代比較注重個人的武力,每個貴族的地盤里都有一些以武裝保衛、復仇、刺殺、私鬥等為職業、崇尚個人勇力的人,這些人被稱為“俠”。可以說,由於存在“俠”這樣一個社會階層,在先秦時代,中國武術的實戰技擊水平應不低於同時代的其他國家。
 
  秦以後,中國武術基本被扼殺了

  分封制在中國逐漸衰落,到了戰國時代已經越來越向中央集權制過渡,直到秦實現了大一統。在大一統體制下,皇帝要把國家的權力集中在自己一個人手中,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民間的武裝力量必須鏟除。當時連宗族的聚集都不被允許,皇帝對什麼“四世同堂”都很反感,對武術團體、尚武之風的警惕就更不用說了。而且當時編戶齊民的程度也相當厲害,皇權的觸角可謂無所不在,所謂“天高皇帝遠”不過是今人的想象。

  小國寡民消亡後,中國成了大帝國。大帝國的武裝力量是軍團式的。軍團注重戰術、對陣,而不強調個人武力。在《紀效新書》中戚繼光講得很透徹:“開大陣,對大敵”不同於“場中較藝,擒捕小賊”,“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  
   
  歐洲和日本則長期保持了武術傳統

  在近代以前,歐洲和日本一直是中國先秦那種分封制,武士階層是封建貴族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西方騎士階層興於歐洲中世紀“國王”與各“領主”共治的政治社會架構下,日本的武士階層興於10-19世紀“幕府”與各“大名”共治的政治格局中。政治權力分散,國家的武裝力量也趨於分散,以小規模的武士集團為主。這樣的體制之下,諸侯武力爭鬥頻繁,但戰鬥規模也較小,武士個人的武勇非常重要。與中國古代打戰動輒“幾十萬大軍”、“千軍萬馬”的規模不同,當時歐洲或日本的戰爭衝突在我們看來更像“械鬥”。

  歐洲騎士制度一直到近代(分封制在歐洲逐漸衰落,到近代王權增長、貴族沒落,最後發展為大一統的民主國家)才終結,西方人的尚武、決鬥之風也一直延續了下來。比如著名的法國數學家伽羅瓦就死於決鬥,普希金也死於決鬥,著名的聯邦黨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則死於同其政敵、美國副總統阿龍.伯爾的決鬥。日本的武士制度也一直持續到明治維新(明治維新類似於中國的商鞅變法,維新的結果類似於中國的秦統一各國,日本靠維新消滅了諸侯貴族,獨尊皇權)才終結,日本成為東方世界最尚武的民族,發展出所謂“武士道”。

  如此看來,當今世界最頂尖的兩大綜合搏擊賽會UFC和K-1分別在美國和日本也並不是偶然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