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換妻”靈修因何流行

http://www.CRNTT.com   2012-03-21 13:32:17  


 
  實際上,這並不是單方面的斂財騙色,在最初時,往往是各取所需。據記者稱,參與這種“靈修”的學員來源主要有自由職業者、IT 老板、高級白領,以及一些闊太太, “來我們這裡的人,都比較高端,因為課程費門檻很高”。

  這說明,這種宗教式的靈修已成為一種消費項目,是一種個人風格的裝飾品,信徒是精神信仰的“購買者”,從各式各樣包裝的信仰“產品”中,選擇適合自己品味的。靈修大師們正是滿足了顧客的需求。同時,“大師”們利用宣揚教義與神跡非常有效的傳播方式,針對特定人群進行宣傳,而且學員在自己“圈子”裡傳教的意願通常很高,甚至具有老鼠會的性質。這就是為什麼“靈修”培訓居然有如此影響力的原因。
 
  靈修的特征是心靈控制

  記者的調查充分證實了這一點——“門徒”跟“師父”有一種關係模式是“臣服”,即“你不在,讓師父做主! ”在內部分享網站及群裡,“門徒” 們狂熱表達對“靈修大師”秦銘遠的熱愛:“師父, 一早起來第一感覺告訴我,假如我的心不和您在一起,生命將失去一切意義”; “我想跟師父分享我的喜悅,空氣中到處散播著師父的氣息,愛的氣息,到處都是。”;“師父就是整個存在,他已不再是某個人,而是整個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最初的“消費”是出於自願,但心靈被控制之後,其後的修煉就難以自主了,無可避免地被騙財騙色。

  很多人在看了關於“靈修”的報道後,往往會有一個疑問,這類邪門的“新興宗教”都是境外傳來的,境外為何不取締這種東西?關於這個問題,比想象的要複雜。
 
“新興宗教”為何能在一些發達地區流行 
 
    宗教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取代公民教育,填充精神世界

  人類文明初步發展時,宗教對人們生活影響甚巨,與團體及個人的生活都產生關聯。隨著政治、經濟、科學的發展,似乎宗教對人與社會所涉及的範圍應該會越來越小,甚至可能會逐步消逝。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儘管科技、文明與日俱增,經濟繁榮以及知識水準提升,仍無法使宗教信仰消失。因為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在心靈上始終有對宗教的需求,既是基於對“終極之事”感到害怕或無法掌控,也是希望藉由某種力量來乞求幸福與平安。這使得在現代社會中,宗教仍被視為是維繫社會安定與進步的力量之一。

  以英國為例,其國教積極強調誠實、愛、整合、投入、合作等價值,而同時其政府也在主導宗教教育,目的在於提升工作倫理、增加財富、加強投資、鼓勵慈善工作及支持藝術活動。

  所以,宗教的價值目前仍然很受重視。如今最炙手可熱的例子是,林書豪的神奇經歷與他對宗教的虔誠有很大關係。
  部分“新興宗教”的興起迎合現代文明的變化

  而自197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經濟迅猛發展,社會結構出現劇烈變化,形形色色的宗教復興或靈性復興活動開始蔓延。在北美,各種宗教團體和社區組織如同雨後春笋般崛起,在歐洲,除了一些保守的天主教國家,新興宗教的影響也迅速蔓延。歐美大量以神秘學作為研究領域的暢銷書與專櫃林立。

  相比傳統宗教,除去某些“消費宗教”的做法之外,新興宗教最大的特征是,強調神聖領域“靈驗”與“悸動”,用具體的宗教教義、儀式的操作與修行,強調精神與身體修煉的神奇效果,戰勝或克服社會帶給個人的各種身、心、靈苦痛。

  同時,許多新興宗教也擷取傳統宗教和人文心理學所重視的各種價值:愛、自我成長、自我實現、自發性、自治、個體經驗等美的培養,並強調性善、肯定人可以改變與提升,鼓勵發揮“人性”,超越“物性”邁向“神性”,培養利他精神,關懷社會,這當然也是公民教育與宗教精神的發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