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千帆:不見官僚,才有“大”學

http://www.CRNTT.com   2012-04-06 14:49:11  


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
  中評社北京4月6日訊/“只要政府仍然掌握著各種‘工程’、‘項目’、‘課題’、獎項及其所附帶的大量經費,只要這些指標仍然決定著教師晉升和大學排位,多數學者難免不能自持,必然把大量時間精力浪費在各類無意義的‘填表’和權謀上。”南方周末昨天登載的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張千帆的文章“不見官僚,才有‘大’學”如是說,詳論如下:

  雖然大學行政化早已飽受國人詬病,但回望2011年,大學行政化加劇的趨勢依然有增無減,即便“國內一流”大學也不能幸免。大學行政化將中國大學變成另一個官場,浪費了巨大的社會資源,扼殺了中國學者的學術創造力,炮製出大量學術垃圾,毒化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大學是一個國家的思想和靈魂,如果大學沒落,也象徵著國運的沒落。

  學術大腕別當官

  考察國內某些名校的管理特色,可以總結大學行政化的幾個共同特征。首先,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大學“管理”的神秘化。

  行政化必使大學不成其為大學。不是說不需要任何規章制度,但對大學的管理必須限於最低程度,而且管理者應該主要是教員本身,管理規則也應該由教員自己集體決定。做不到這一點,學者不能自由,最後大學出不了像樣的思想。

  大學不需要行政化,由大學自身的職能性質決定。大學的職能無非三類:教學、研究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對國內大學來說包括林林總總的項目、課題、合作、公關等。教學和研究顯然應該是大學的主業,最後一類是“旁門左道”,有時確要學校或院系出面,但也不涉及對教員的“管理”。教學需要教務人員處理技術工作,但具體開什麼課主要由各專業教師自行協調決定,基本上用不著管。請問,能讓領導告訴老師怎麼教書嗎?如果教師不知道怎麼給學生上課,只能說明當初進人進錯了。學問更得靠學者自己去做,哪個領導能“管”出哪怕一篇像樣的學術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