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黨內民主向何處去?

http://www.CRNTT.com   2012-05-29 09:20:09  


 
  “這是一張橘紅色的民主推薦票。票頁正面寫著‘可新提名為十七屆中央政治局組成人員預備人選的民主推薦票’。 打開推薦票,是一個按姓氏筆畫排列的近200人的名單,他們都是符合中央確定的可新提名為十七屆中央政治局組成人員預備人選條件的63周歲以下正部長級幹部和軍隊正大軍區職幹部,供與會同志推薦時參考。2007年6月25日,下午3時,黨中央在北京召開黨員領導幹部會議,就可新提名為中央政治局組成人員預備人選進行民主推薦。參加會議的十六屆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和有關負責同志400餘人,每人都領到了一張這樣的推薦票。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親自主持會議,並代表中央提出了可新提名為中央政治局組成人員預備人選的條件。 

  胡錦濤總書記強調,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中國問題的關鍵在於共產黨要有一個好的政治局,特別是好的政治局常委會。只要這個環節不發生問題,中國就穩如泰山。’胡錦濤指出,黨中央決定進行這次民主推薦意義重大。這樣做,有利於選准選好優秀人才。我們黨是一個擁有7000多萬黨員的大黨,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執政,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必須組成一個政治堅定、奮發有為的中央政治局。同時,這次組成的中央政治局,不僅要能夠勝任領導黨的十七大以後黨和國家工作的需要,而且還要從適應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需要考慮,充實一些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優秀人才,讓他們在工作實踐中早受鍛煉、加快成長,以保證黨和國家事業後繼有人。 

  為搞好可新提名為中央政治局組成人員預備人選民主推薦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中央政治局先後召開會議,認真審議工作方案,研究確定推薦工作原則、推薦人選條件和結構要求以及參加推薦人員的範圍。民主推薦之後,黨中央就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的組成方案反覆進行醞釀,多次聽取意見。在此基礎上,根據民主推薦結果、組織考察情況、本人廉潔自律情況和班子結構需要,提出了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人選建議名單。 

  2007年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研究同意了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人選建議名單。10月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這份名單,決定提請黨的十七屆一中全會和中央紀委第一次全體會議分別進行選舉、通過、決定。10月21日,黨的十七大選舉產生了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10月22日,黨的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

  ——這個報道透露出幾個重要的信息。首先,中共的黨內民主在強人政治之後,一直在有計劃地進行,並且至少從十六大開始,黨內民主加速。第二,黨內民主的制度重點在於確立黨內“票決”程序,也就是黨內選舉程序的制度化。第三,就被選舉的領導層來說,黨內民主的重點在於選舉政治局,尤其是政治局常委。這是中國政治權力核心。第四,黨內民主還必須考量到培養新的接班人。就是說,下一代領導人的核心人物必須由這一屆領導人來選拔和培養,以保證政治的穩定、政策的連續性和政策執行的能力。

  實際上,1987年召開的中共十三大就在黨內民主方面有了大膽的實踐,即引入了政治局的差額選舉。當時被人們稱為保守派的鄧力群落選,而鄧力群也接受這一事實。這表明,黨內選舉是有好處的。不管如何,人們必須接受票選的結果。從黨內民主的規模和程序確立來說,十七大的黨內民主顯然有了很大的進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