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34%的人後悔讀大學”值得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2-07-04 13:30:36  


 
新聞鏈接:34%的人後悔讀大學 51%認為大學沒學到有用的東西 

  2012-06-26

  據《中國青年報》一項上萬人參與的調查顯示

  ●前途迷茫

  “都說知識改變命運,我學了這麼多知識,也不見命運有何改變?”2009年,上海海事大學法學系研究生楊元元自殺前如是說。對那些三四年後即淪為房奴、婚奴、孩奴的中國年輕人來說,大學不過是延時進入殘酷社會的避難所,也是人生苦旅中的最後一個樂園。有分析指出,每年都有上千萬畢業生面臨就業壓力……

  一個小孩教育經費或需百萬

  中國人熱衷於為教育埋單。醫療花費是不得不花,教育花費是心甘情願。北京東北四環附近的一處樓盤項目,因打出“名校全程進駐”的廣告,而掀起了搶購熱潮。雖然此承諾未能寫進購房合同,但家長仍火熱咨詢,其心態由此可見一斑。

  一份名為《孩子的經濟成本:轉型期的結構變化和優化》的調研報告日前發布,從直接經濟成本看,0至16歲孩子的撫養總成本將達到25萬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支出,則高達48萬元;而估算30歲前的未婚不在讀子女的總成本,為49萬元。

  一個廣州人給兒子從小到大做了筆“預算”,如果按照名牌幼兒園、名牌小學、名牌初中、名牌高中、名牌大學以及出國深造的成長路線,養育孩子需要100萬元。其中的教育支出包括學前教育費用1.092萬元、幼兒園學費10.2萬元、小學教育費18.6萬元(含3萬元贊助費)、中學教育費用16.8萬元(含3萬元贊助費)、大學教育費用4萬元和留學教育費用30萬元,總計超過80萬元。

  然而,巨額的投入並未換取良好的產出。據《中國青年報》一項上萬人參與的調查顯示,34%的人後悔讀大學,51%的人認為,在大學裡沒學到有用的東西。

  現行教育最缺是德育與美育

  當下,教育已淪為一部利益機器,它不知淘汰了多少個比爾.蓋茨,毀滅多少創業的種子。從小學到大學,灌輸教育的極端就是學生只面對一個“標準答案”——這是老師最偷懶的一種教學方式。不僅體制內如此,民辦學校亦如是。大一統與高考接軌的教育管制令中國人缺乏獨立思考,缺乏想象力,沒有諾獎得主是必然結果。

  21世紀的教育要帶給學生什麼?西方教育以哈佛為例,希望學生畢業後能夠:第一獨自探索世界;第二建立對知識的好奇;第三具備探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能把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第五培養創造力,用嶄新方式看問題。這五條似乎沒有一條在中國現行教育體制內。

  一直以來,中國存在著兩套人才評價體系:一個是現行教育機構+體制內單位,另一個是西式教育+跨國公司;而民營企業的評價指標則只是“實用”兩個字。

  據聞北大、清華處級以上幹部的子弟或教授的子女,多數都被送往國外。中國最高學府尚且如此,何況其他?同時,國內失敗教育制度仍在培養一批批高分低能最終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中小學仍借各種名目斂錢。學校忙於巧立名目收費,如何教育得好學生?批評現行教育體制者認為,其實最應教授的是德育與美育,而不是技能。我們正培養一批批有知識、沒文化的後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