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王晉:北京洪災凸顯老套路之下的新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2-08-10 08:39:50  


 
  以上三種套路,其背後有著深刻的政治邏輯,黨領導群眾,群眾被視作失去能動性的大眾群體。無論在災情的哪個階段,黨政軍各級領導,各個黨員都被視為中堅力量,始終被擺在醒目的位置,其對於穩定災區、恢復重建的重大作用;而各地群眾,雖說會有“自發組織”“自發動員”,但是這都被視作是在黨和政府宏觀政策影響下的“先進舉動”。因此,在災情發生後,群眾被視為被動的、需要動員和引導的力量,而黨和政府始終處於主動地位,作用不可替代。黨和群眾,在這樣的邏輯下,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

  高調宣傳,集中展現“先進個人”的英勇事跡與“充滿信心”的樂觀前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官方媒體在傳統媒體領域占有絕對地位。在這種政治體制下,官媒不得不以“社會責任感”出發,運用特殊的拍攝剪輯方法,宣傳抗災中的“先進事跡”,弘揚先進精神。而這種宣傳背後,無一不是在宣傳黨和政府領導的合法性。

  形象建設,用漂亮嶄新的建築來表明國家強大的物質實力和經濟基礎。一般來講,會在災後某個特定的“紀念日”,組織“民間代表”,到災區參觀災後重建的巨大成果,用一排排“整齊的道路”和一座座“嶄新的樓房”,來突顯官方災後重建的巨大成就。

  應當說,以上我們提到的政治邏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有效的,不僅較為妥善的處理的災區的危機,而且突出了黨和政府的政權合法性。但是,中國社會在2008年之後,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直接影響到了以上各個政府邏輯所能實施的社會基礎。這些變化包括:

  一,中國國力增長同“貧富差距”拉大的矛盾。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提出的發展方式是“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共同致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都將自己視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國內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困難和社會壓力。而在2008年末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國際地位不斷上升,但是國內的民生問題依舊嚴峻。這反應在不久前的“神舟”飛船發射成功後,一方面官媒大力宣傳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卻出現了“民生問題比‘登天’還難”的民間言論。同時,中國的發展帶來了社會分化的嚴重,由於缺乏基本的監督體系,大量的“官二代”“富二代”輕鬆的占據了社會發展機會,而同時“新生代農民工”、“農二代”卻失去了社會上升空間,戶口差異帶來的福利差異,導致大量的社會年輕精英無法進入相應的社會職位,其怨氣必然會不斷聚集並成規模的爆發。

  二,網絡普及與信息傳遞的“非官媒”渠道。2012年,中國已經擁有5億網民,對於80後90後來說,網絡成為了最重要的信息溝通渠道。網絡的傳播,使得更多的“負面消息”通過網絡曝光,比如著名的“郭美美”案,當局的遮遮掩掩,使得民眾失去了對於政府慈善和捐款的最基本信任;而汶川災後重建暴露出的一系列貪腐問題,讓民眾對中國政治現狀更加不滿。網絡龐大的信息量,使得傳統的信息監管不能及時奏效,往往只能在某些“危機”出現之後,機械的予以“删帖”“屏蔽”,而這又反過來證明了信息的“真實性”——如果是假的,幹嘛不讓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