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全球經濟新十字路口

http://www.CRNTT.com   2012-10-09 08:17:04  


 
  市場與政策賽跑

  文章稱,對於歐債危機發生的根源和原因,一般認為,債務危機是歐元區內部結構不平衡的表象,其內部不平衡的根源在於,在一個貨幣政策統一但財政政策獨立的貨幣聯盟內,各成員國在經濟競爭力上的巨大差異。

  一個成功的貨幣聯盟,要求成員國在經濟結構等方面有相對高的同一性,並且要求在要素市場和要素流動性方面具有較高的靈活性。這樣,當統一的貨幣政策不適合同盟內個別成員的經濟情況時,可以通過勞動力移民、名義工資與名義價格的調整以及財政轉移來實現調整。

  歐元區實際情況與上述要求相比有較大差距。歐元區各國在經濟發展水平、政治文化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在金融危機爆發前,歐元區貨幣政策對於南歐各國而言顯得過於寬鬆,部分地導致這些國家公共或私人部門債務過度積累,需求過度膨脹,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競爭力下降,最終表現為歐債危機。

  歐債危機的根本解決取決於兩方面:一方面,危機國家需要強化在勞動力市場等方面的結構改革,以提升競爭力;另一方面,在歐元區層面需要加快一體化進程,建立一個更為統一的歐洲財政同盟。

  在最近的金融危機中,美、英等國的政策經驗都表明,中央銀行的大規模流動性提供對於遏制金融危機蔓延、維持金融穩定至關重要,但它並不是危機解決的充分條件。金融監管、財政政策以及其他結構性政策,往往在危機的解決和經濟的復甦進程中起到更大作用。歐洲央行所做的政策努力,更多的作用在於抑制危機的惡化,為結構改革和推進一體化爭取時間。

  在此,有必要對歐元區推進一體化的制度建設和具體的一體化政策進行區分。雖然歐元區國家領導人似乎普遍認同歐元區的發展方向將是“更加歐洲”——即在貨幣聯盟基礎上再實現一定的財政、銀行乃至政治聯盟,但在其實現路徑上,存在嚴重分歧。

  德國等核心國家強調,在實施一體化的財政和監管政策時,必須先建立正式的制度框架,否則貿然實施可能帶來道德風險:歐盟穩定機制(ESM)直接注資銀行業必須在建立統一的銀行聯盟和監管系統之後;債務共同化,也需要以統一的稅收政策和向歐盟讓渡部分預算主權為前提。而南歐國家的領導人則希望,在正式的財政同盟、銀行同盟和政治同盟的制度框架建立完備之前,盡快推出促進一體化的政策措施,以增強市場信心。

  制度建設需要時間,而市場不等人,主權債務市場的巨大壓力和邊緣國家銀行存款持續流失的現實,意味著歐元區也許沒有那份悠閑,可以在所有的制度框架都建好之後再行動。

  德國對道德風險的擔憂不無道理。但事實上,很少有大範圍的政策改革是在所有條件完全具備的情況下推出的。改革往往是由一定的外部壓力觸發,而外部壓力帶來的迫切性使得改革政策難以按照完全規劃好的方式有序推出,在危機下更是如此。

  因此政策相對應制度而言,往往具有一定超前性。因應對形勢需要而推出超前的政策後,若不繼續跟進進行必要的制度建設,將可能造成政策扭曲導致其難以為繼;但若因為制度框架不完備而拒絕實施任何帶有超前性的政策,也是錯誤的做法。

  部分由於對以上問題認識的不足與分歧,歐元區政府在整體的危機應對政策上,總是落後於市場的發展,並導致壓力更多地集中在歐央行身上。

  另一個困擾歐洲的難題是結構性改革的緊縮效應同所需要的經濟社會環境難以平衡。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增強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削減冗員、工資、福利和公共支出,產生的緊縮效應又會造成財政收入減少,抵消財政支出削減的減赤效果。

  打破惡性循環需要寬鬆貨幣政策,更需要增加投資,保持經濟增長。因而放鬆市場准入、改革基礎設施投資與管理方式,從而吸引私人部門投資至關重要。在這些方面我們觀察到一些改善跡象,但仍難以得到肯定的回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