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何破解中國經濟“高貨幣化”迷局

http://www.CRNTT.com   2012-11-12 08:45:28  


 
  文章認為,經濟貨幣化進程,絕非貨幣化率畸高的全部答案。全球層面的資本流動本質是貨幣競爭,這是研究中國“高貨幣之謎”的另一個關鍵視角。以美元為主的儲備貨幣體系,形成了美國領導下的全球化體系分工,消費國輸出貨幣,位於食物鏈頂端;生產國輸出商品,吸收儲備貨幣,並再投資於消費國金融市場,完成一個國際資本循環。“入世”以來,中國出口高增長以及累計的外匯儲備已極大地改變了貨幣的創造機制和供給結構。在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以前,中國基本上通過國內信貸來投放基礎貨幣,外匯占款僅占小部分,約為26.4%。然而,隨著外匯儲備的持續增長以及央行實施的“衝銷幹預”政策,中國外匯占款大幅飆升,從2002年末到2011年,外匯占款由2.21萬億元增加到25.52萬億元,增長11.5倍。外匯占款增量占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的增量比例,2005年突破100%,達到110%。2009年更是達到134%,所以說,中國貨幣創造屬於“被動式創造”。

  再者,從中國社會融資模式看,過度依賴銀行體系,間接融資市場效率低、金融投資渠道匱乏使得存款儲蓄居高不下,從而導致廣義貨幣的沉澱和貨幣的體外循環。此外,金融資源對國有經濟的過度傾斜以及對國有部門的預算軟約束導致金融資源效率下降,維持經濟高增長必須依賴更高的信貸和貨幣投放,即形成了“經濟增長→對投資需求→對貨幣需求→貨幣供給增加”,這自然表現為不斷攀升的M2/GDP比率。

  文章最後說,世人質疑的所謂“超額貨幣供給”,並非宏觀經濟矛盾的源頭,而恰恰是中國結構性失衡的結果。就貨幣論貨幣,永遠走不出貨幣的迷局,唯有“跳出貨幣看貨幣”,淡化政府主導的市場化資源配置模式,改變對投資的過度依賴,全力促進金融領域全方位變革,才能最終破解中國經濟的“高貨幣化之謎”。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