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姚樹潔:中國內需乏力的畸形根源

http://www.CRNTT.com   2012-12-24 09:05:31  


諾丁漢大學教授 姚樹潔
  中評社北京12月24日訊/“中國內需乏力的根源,在於兩點:收入分配畸形,社會服務保障缺失。前一點導致消費偏激,拉不動國內的產業鏈條,後一點導致存款太高。在社會保障缺失的情況下,多存款、少消費,是普通百姓規避生活風險的必然舉措。”學者姚樹潔撰文“中國內需乏力的畸形根源”如是說。詳論如下:

  最近,李克強說城鎮化大有作為,在中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到國內也聽到許多官員和學者都在談城鎮化的作用,大家認為城鎮化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激發點。

  其實,城鎮化只是重新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

  如果我們把中國改革開放的34年分為三個階段,也就是1978-1991年間,1992-2000年間,以及2001-2012年間,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第一階段發展的根本激發點是農村的改革,重點為聯產承包責任制,加上放開農產品市場和價格,大大的提高了農業的生產力,尤其是土地和勞動力的生產效率,為中國今後20多年的城市和工業的改革提供了厚實的物質基礎、大量剩餘的農村勞動力和廣闊的農村市場。

  第二階段發展的激發點就是鄧小平的南巡講話,講話的內容就是‘我們的改革步伐可以加快一定,膽子再大一點,。。。,大膽的引進外資和國外的先進技術,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所用。’這一時期的中心點就是引進外資,就是出口拉動。外資的作用,並不是中國真的需要資本,而是需要包含在外資裡面的外國先進技術,外國的先進管理經驗和國際的貿易人才及貿易渠道。外資在大幅度提高中國生產技術的同時,也為中國的產品打開了一個廣闊的海外市場。

  第三階段發展的激發點就是加入WTO,讓中國的產品出口不再受美國國會‘最慧貿易國’的投票影響,從而,極大限度的發揮中國勞動力多、產品便宜的優勢。加入WTO以後,除了200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出現負增長之外,從2001年到2011年,中國每年的進出口貿易都增長2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增長超過30%。例如,2010年,中國的對外貿易增長34.3%,2011年增長22.5%。2007年,中國的外貿順差達到當年GDP的8%,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高達60%以上。後來的貿易順差有所減少,不過,到了2011年,順差占GDP的比重還有2.1%,貿易總量還是GDP的50%。這個比例,比日本、歐盟、美國等世界主要經濟體都要高的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