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城鎮化不同於“加快城市化”

http://www.CRNTT.com   2013-01-02 09:14:01  


  中評社北京1月2日訊/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報告明確勾畫出了農村改革的總體方向和藍圖。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夯實農業基礎,保障農產品供給。

  12月22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重點研究如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全面部署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幹意見(討論稿)》,並強調要積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會議強調,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其中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表述令人關注。會議在強調要不斷加大農業投入力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提出要不斷理順農產品價格,讓農民種糧務農獲得合理利潤。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文章認為,新時期深化農村改革有三個重點,一是要在生產力領域緩解農業三要素淨流出才能緩解鄉村治理難題;二是在生產關係領域建設綜合性合作社弱化資本下鄉對農民的剝奪;三是在城鄉一體化戰略上要以城鎮化為載體才能應對全球化危機的代價轉嫁。

  解決農業三要素流出

  文章指出,農業生產力領域中的基本三要素是土地、勞動力和資金。上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三要素流出農村的現象,這也是三農問題從此變得嚴重的內因。

  然而,三要素流出的趨勢客觀上又是市場使然,因此在解決三農問題上,一般意義上地強調市場手段就會出現市場失靈。越是加強農村的法治建設、教育建設和醫療建設等,就意味著越需要有更高的開支。我曾在化解生產過剩的政策討論中提出:在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城市是“資本池”,農村是“勞動力池”;這兩個“蓄水池”的結構概念有利於中國經濟“軟著陸”。在中國未來的城鎮化道路上,如何建好農村勞動力這個“蓄水池”,城鎮化投資就顯得至關重要。

  如果能夠堅持10年以上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農村城鎮化的基本建設就會成為主要投資領域。每年三農投入的平均增幅大約為15%,2006年 ̄2011年總計已投入了4.3萬億,到2012年的年度投資規模計劃已超過1.31萬億;政府直接增加三農投資,是把市場失靈造成的資金流出變為流入,這樣就穩定了農村這個最大的“勞動力池”,這也是全球危機下,中國一枝獨秀的基礎條件。

  同時,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領域是縣域經濟,其中又以城鎮化和中小企業為主。那麼,如果連續10年按照這樣的增速追加三農投資,那將會有大量的基本建設工程在縣以下鄉鎮和農村開展,這又和中心城鎮人口擴張有關,不僅“勞動力池”穩定了,還讓農民就近就可以掙到現金收入,進而轉換為即期消費。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