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非理性繁榮向真實經濟周期切換

http://www.CRNTT.com   2013-07-19 08:16:26  


在今天這樣的不確定世界裡,保持對中國經濟形勢與走勢的准確判斷與理性預期尤顯必要。
  中評社北京7月19日訊/在今天這樣的不確定世界裡,保持對中國經濟形勢與走勢的準確判斷與理性預期尤顯必要。

  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表示,若將上半年中國經濟的表現與2003年與2007年的黃金周期年份相比,恐怕連差強人意都算不上。按一些經濟學家的判斷,當前中國已經存在金融危機現象。例如,有些企業該破產沒破產,有些地方融資平台早就資不抵債,靠增加貸款在維持著。換句話說,爆發系統性經濟風險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尤其令人擔心的是,當握有最多資源和政策紅利的國有壟斷企業在喊痛的時候,對GDP的貢獻占60%以上的民營經濟的真實處境卻格外艱難。這些長期以來生長在夾縫中的主要就業載體與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自2008年國際經濟與金融危機以來,就一直未能得到足夠的政策支持,即便近幾年有了好的政策釋放,也因為在執行層面遭遇的多重阻力而不了了之。如果上千萬民營企業中有30%無法度過這次困難期,屆時即便政府再度對經濟熱啟動,恐怕也無濟於事。

  所幸,最高決策層對經濟放緩的容忍度在提高,也不再視8%為經濟增長的底線。很難想象,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追求8%的經濟增長速度會帶來怎樣的衝擊?深陷福利範式危機的歐洲,若能保持2%的增速,就是令財經領袖們相當滿意的卡爾多改進了;同樣,可能跌入“5萬億美元陷阱”的日本,即便強勁祭出所謂的“安倍經濟學”,也無法根本扭轉經濟不死不活的局面;至於依然是全球首席經濟強國的美國,在享受了一段時期的非理性繁榮並深切體會到資產價格泡沫破滅的劇痛之後,已不再將長期經濟增長的著力點押寶於金融領域。美國對製造業和新科技革命的投入將在不久之後迎來收獲期。但包括奧巴馬在內的美國決策者恐怕也不敢奢望美國經濟還能錄得超過4%的長期增長。

  文章稱,在中國,這些年來盡力保持8%的經濟增速與增加1200萬人就業之間的正相關關係,一直被決策層視為施政的必保選項,由此引致的投資依賴症的負效應,直到今天依然在發酵。從時間軸來看,2000年以來,在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中,消費的推動作用持續下降,投資與出口的作用持續上升。例如,2000年,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為65.1%,12年後的2012年,這一數字下降為51.8%,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更下滑到45.2%;而資本形成總額(投資)對GDP的貢獻率,2000年為22.4%,2012年上升到50.4%,今年上半年則已上升到53.9%。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