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收藏品公司百人被抓揭示的騙局

http://www.CRNTT.com   2013-08-12 12:04:09  


“華夏國博”官網上售賣的各種高價藏品
 
  從其網站上登出的紀念品種類看,和廣電購物上的是“一路貨色”。

  從銷售手法上看,據北京警方介紹,該公司銷售員每天撥打電話均在200人次以上,電話內容無非是推銷“收藏品”,讓客戶交納一定數額的會員費、金卡費等費用,並稱可以給客戶舉辦拍賣會,使其購買的“收藏品”成倍增值,繼而吸引客戶大量購買“收藏品”。這種誇大收藏品升值空間,引誘“占便宜”買家的銷售手法,和廣電購物也是一種類型。

  不同的是,華夏國博竊取大量公民個人信息,讓推銷“定位準確”

  北京市公安局豐台分局副局長鄭威說,今年8月初,北京警方根據公安部部署,對北京市豐台區涉嫌非法倒賣公民個人信息的線索進行核查時發現,一家名叫“華夏國博”的收藏品文化交流中心涉嫌違法行為。從該公司總部,警方搜出約60餘萬公民的個人信息。這些被非法搜集後整理而成的公民信息單,堆積如山,足足裝了4車才被全部拉走。

  “華夏國博”日常由三個副總負責管理,下設3大中心、23個小部門。其中最為核心的是技術部門,每天由技術部門人員通過互聯網等途徑非法獲取大量公民個人信息,包括利用專人設計的木馬程序盜取公民個人信息。然偶經分析、梳理、匯總,分發到各個營銷部門後,由近300名話務員根據這些私密的個人信息,進行電話推銷。

  在經過分析梳理後,一些“目標客戶”就會顯露出來。比如一些曾經有過廣電購物購買收藏品經歷的人,其信息被記錄,然後通過售賣或其它渠道,被華夏國博這樣的公司最終獲取,然後就成為這些公司的“目標客戶”。一位77歲的受害人羅某,他通過電視購物購買了一些收藏品。之後,全國各地自稱收藏品“經銷商”的推銷電話紛至沓來。羅某說,僅2012年2月至7月,就有人以“上海文學會”、“北京博物收藏協會”、“北京京瑞收藏品文化中心”、“中國收藏家協會”等多家單位工作人員身份,向他推銷收藏品。動心的他,先後購買各類收藏品共花費40餘萬元。經鑒定,羅某購買的收藏品均為假貨,“經銷商”提供的各類公證書均系偽造。

  廣撒網加精准化,使不高明的騙局也能得手

  在“華夏國博”樓上辦公的別家公司職員介紹,平時早上8點左右,“華夏國博”就開始熱鬧起來,員工的口號聲伴著電話聲接連響起。這家公司搬到此處約有一年的時間,在裡面上班的幾乎都是年輕人,又以小姑娘居多。根據警方掌握的信息,“華夏國博”已經至少達成了3萬餘筆交易,交易額上億元。

  從成交記錄和打出推銷電話的數量來看,成功率並不算高,大多數接到電話的人都沒有理會。這和我們的生活經驗相符。但是只要有個別上鈎的,再輔以大的客戶基數,則也能撐起一個“行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