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區域經濟應該摒棄“園區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3-09-23 09:04:28  


  中評社北京9月23日訊/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進程中,區域經濟的突飛猛進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中國經營報發表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文章稱,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從相對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走向逐步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在區域經濟上,當初創立的包括特區、高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為特點的園區模式,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通過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為園區模式提供的優惠政策,推動了區域成為市場經濟的競爭主體,並讓園區模式成為各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動力和條件。

  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園區(政策優惠地區)模式為中國發展市場經濟提供了高效可行的載體,也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和崛起。但這種從小規模試點,到遍地開花的以政府提供特殊優惠政策(包括低價格土地)為基本特征的園區模式,這種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廣泛施加於區域經濟發展的特殊政策和經濟推動方式還要延續下去嗎?

  文章分析,在21世紀初,中國已經加入WTO,WTO提倡的是開放、公平競爭的原則,這就意味著中國由此開始公平、開放地參與全球競爭。但在國內區域之間,並沒有形成類似的發展理念,事實上,中國以政策優惠和政策刺激為特征的園區發展模式,是一種“扶優扶強”和“政府選擇贏家”的發展理念,這與WTO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對於區域未來發展而言並不是一條長期有效的路徑。特別是在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之後,是不是還要採取以碎片化為特征的區域發展理念,十分值得研討。到底是繼續採取政府頒布刺激政策的方式,一個地區一個地區推動經濟發展,還是採用實現區域一體化和全國統一市場的方式進行公平競爭,促進各個地區更加公平的發展,這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根本性的戰略方向和基本體制構建問題。

  更值得重視的是,當前國際經濟體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國際貿易和國際競爭規則將進一步趨向實行“競爭中立”原則,實際上是比WTO要求更高的國際競爭規則,這對中國的區域發展思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直接挑戰。

  比如,西方國家正在推進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就是在WTO原則的基礎上,更進一層,對於參與其中的國家提出了更加嚴格的開放要求。不僅要開放,而且還提出了競爭主體中立的原則,中國設立上海自貿區就是在考慮開始接軌這一新模式的要求。

  園區發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地方之間的惡性競爭,已經導致區域經濟結構不平衡不協調的突出問題。譬如,近年以來屢屢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就是由此引發,光伏產業的產能過剩就是典型的例子,在優惠政策刺激下一哄而上,各地政府都競相提供土地、稅收減免、資金補貼等,形成了招商上的惡性競爭和重複建設。回頭來看,所有產能過剩的行業都曾經被地方政府列為重點扶持行業。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