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型城鎮化: 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新要求

http://www.CRNTT.com   2013-11-16 10:59:54  


 
  文章指出,具體來說,要著重解決好四個問題:

  一是要解決人往哪里去的問題。城鎮化是人口持續向城鎮集聚的過程,城鎮“可接納”、“有就業”、“能融入”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因為承載能力有限,大量的轉移人口不可能都湧入大城市,同時,也因為小城鎮提供就業機會不足,也不能只靠小城鎮。第一,打造城市群。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表明,城市群在集聚人口和占國家經濟的比重上,都占了主要份額。未來的城鎮化要在東部地區和有條件的中西部逐步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城市群,培育壯大一批區域性城市群。關鍵的問題是要打破行政壁壘、弱化行政隸屬關係,加強城市群內部的統籌規劃和協調。對於人口分散、不具備城市群發展條件的區域,要重點發展現有城市、縣城及有條件的建制鎮。第二,產業要發展。城鎮化與工業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通過產業發展升級、不斷提供就業崗位,這是推進城鎮化的根本。金融危機後新一輪技術變革還處於孕育期,我們應該努力搶占一席之地。在中國,作為城鎮就業最大容納器的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分別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3%和36%,與發達國家產值和就業比重都在70%—80%以上的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把服務業打造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新引擎”。第三,身份要解決。要根據城鎮規模和綜合承載能力,以就業年限、居住年限或社會保險參與年限等為基準,由各類城市制定公平合理的農民工落戶標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民工轉為城鎮居民。

  二是解決地從哪里來的問題。城鎮化需要大量的土地,而中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和18億畝耕地保有量的紅線要求,決定了我們要從存量土地上做文章。近些年來,在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村莊用地沒有隨人口減少而減少,農村規劃滯後,自然村布局零星分散,土地閑置和利用效率較低的問題突出。通過土地整理和增減掛鈎等方式,統籌使用城鄉土地,是解決城鎮化進程中土地問題的重要途徑。

  三是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城鎮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以一個農民人口市民化需8萬元計算,現有的2.5億農民工,就需要20多萬億。完全靠政府投入不現實,完全靠市場融資也不可行。這里有大量的公益基礎設施投入的問題,也有政府負債風險控制的問題,需要綜合考慮。有專家建議可將有關項目按非經營性和經營性分類,前者的主要資金來源以財政資金或城鎮化建設債券投入為主,而後者的投資主體可以是國有、民營、外資等,按市場規則經營和獲得收益。目前,土地收益依然是地方政府獲得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必須要逐步減少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要研究對存量土地徵收物業稅、房產稅等,以保證政府有相對穩定的財政收入,也使地方政府能主動平抑地價,而不是希望土地賣得越貴越好。同時,要進一步改革財稅體制,使地方政府的財權與事權相匹配,保證地方財政順利運轉。另一方面,要讓農民變市民,農民還必須有錢。這無外乎在土地上做文章、土地外尋出路。除通過土地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就地或外出務工等增加收入外,很重要的是必須依法進一步改革徵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四是解決現代農業誰來搞的問題。城鎮化客觀上是一個農村人口逐步減少的過程,但決不能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產為代價,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必須要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從目前農村的現狀來看,基本上是“年輕的走,老少的留;有文化的走,沒文化的留;健康的走,病弱的留”。這樣的人力結構,顯然很難擔負起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任。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目前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超過3倍;農業缺少規模,機械化程度和科技水平提高難;農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業投入大、風險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靠分散的千家萬戶的農民耕種一畝三分地,不可能真正解決有人種地的問題。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依托大戶、家庭農場、工商企業等,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農民變農業工人等方式,來增強農業的效益和吸引力,讓人覺得扎根農村有搞頭、劃得來。同時,應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城鎮優秀人員進入農村,實現城鎮人口和農民的雙向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同步發展。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