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糧食不安全,城鎮化就難推進

http://www.CRNTT.com   2013-12-31 08:49:03  


 
  1斤小麥要1000斤水

  文章分析,這麼大的一個國家,農業又處在最好的歷史階段,但是農產品的供應實際上是越來越趨緊。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正式對農產品的供求形勢做出過兩次判斷。第一次是在1998年,就是改革開放20周年的時候。那時候做了個判斷,認為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餘。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上又做了個判斷,叫做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矛盾突出。

  也有很多人說,既然糧食不夠,那就應該多調動農民去生產。既然大豆不夠,植物油不夠,能不能多生產一些大豆和植物油?這個意見當然非常好,但問題是土地有限啊!要增加大豆和植物油生產,那麼什麼農產品可以減少生產?其實沒有可減的,每一樣的需求都在增加。

  2011年底的耕地總面積是18.24億畝,加上南方地區一年種兩季、三季等,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是24億畝。這24億畝怎麼用呢?去年16.8億畝用在糧食生產上,否則沒有11000億斤以上的糧食;2億多畝用在植物油上,否則產不了1000萬噸植物油;8000萬畝用在棉花上,3000萬畝用在糖料上,3億畝用在蔬菜上,還有茶、麻、藥等等都需要用地。所以不努力提高我們農業的生產力水平、提高糧食和其他重要農產品的單位面積產出,就沒什麼增加供給的餘地。

  要保證城鎮化順利進行,農民還得不斷地往城市轉移,農民的消費還會不斷地增加。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不能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那麼城鎮化有可能在遇到大波動的時候不得不中斷,大家又得回鄉下去找飯吃。對這個問題一定要有非常清晰的認識。為什麼中央特別強調解決好 “三農”問題,為什麼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強調農業現代化要同步推進,這是由我們現在面臨的實際情況決定的。

  過去的魚米之鄉現在都得調進糧食了,整個糧食生產地域的分布結構也在發生重大變化。歷史上,中國是一個南糧北運的國家。隋朝開鑿的大運河主要是為了南糧北運,隋和隋以前開出的運河實際上有兩個分岔:一個是到河南,到許昌、開封去;一個是到北京,都是為了保證當時政治中心的糧食供給。南糧北運的局面基本上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轉變了,變成了北糧南運。現在我們的糧食生產主要靠北方。

  一個最致命的問題是,整個長江以北的水資源占全國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而糧食是高耗水的作物。在華北地區,如果採取大水漫灌的辦法,一畝地你想有個好收成,即達到800斤以上的小麥產量的話,除了自然降水之外,一季至少澆上三到四遍水,澆一遍水100噸,澆四遍水就400噸, 400噸水澆下去, 800斤小麥產出來。所以,是一斤小麥1000斤水。

  當然,技術上有節水的餘地。如果改成噴灌,大概100立方米就夠了。如果改成滴灌,大概50立方米就夠了。但這都需要增加成本,糧食就要隨之提高價格,方方面面因素都要考慮進去。現在這種主要依靠北方缺水地區來保障全國糧食安全的體系,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出現水資源短缺,很多糧食主產區都將難以為繼。

  現在南方同志包括上海、江浙一帶的同志都喜歡吃黑龍江產的大米。黑龍江過去很少產大米,現在成了全國最重要的粳米供應基地之一。主要增產的大米在哪裡生產呢?三江平原。三江平原過去是沼澤地區,開墾為農田生產水稻之後大量抽取地下水。過去打下去不到一米就可以出水,現在要十米以下。如果補給不了,那麼土壤就會不斷退化,環境就會不斷惡化。

  我們國家有這麼多人,在今後的十幾年中還將繼續增加人口,怎麼面對糧食安全?確實應該把它放在與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同等重要的地位,否則糧食供應跟不上城鎮化,再向前推進就很困難。所以,我們要看到GDP的增長,看到財富的增長,更要看到我們的農業面臨著很嚴峻的挑戰。中央提出一定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一定要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一定要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一定要捋順農產品的流通和市場,一定要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些都有非常強的現實針對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