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有競爭力的農業是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http://www.CRNTT.com   2014-01-18 10:49:41  


 
  農業競爭力弱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問題

  文章認為,提升中國農業競爭力,推動中國農業深度捲入國際分工,殊非易事。近年來,隨著人民幣穩步升值,國際貿易平衡有所改善,但農產品價格在國際比較中已顯示劣勢,這說明中國農業的比較優勢不足。中國穀物已連年出現淨進口,其中某些品種的進口數量已超過低關稅配額。如果國內主要穀物的價格繼續提高約60%,即使按照配額外關稅標準,穀物的到岸價格也會低於國內價格,進口的壓力將越來越大。這個趨勢若得不到遏制,穀物增產將遇到“天花板”,價格提高將很難刺激國內產量的提高,財政補貼將有可能讓進口商享受。

  造成中國農業比較優勢差的原因,一是農產品生產的勞動成本比較高。中國穀物勞動生產率平均水平約為美國的1%;按實際勞動時間折算,這個數值也不超過5%。而中國農業領域日工資水平已達到美國最低日工資的20%。勞動成本高緣於中國農業經濟的縱向專業化水平低,農戶經營規模過小。二是中國農業的技術模式內含了高成本因素。歐美的穀物生產一般為雨潤農業,較少灌溉,極大地節約了勞動成本與固定設施的維護成本,並有利於大型機械耕作。而在中國主產區的穀物生產中,灌溉因素形成了勞動總成本的30%左右,近年華北地區越來越多的農戶因灌溉綜合成本高而放棄了小麥種植。三是中國農業的化肥、農藥等流動性投入也比較大,單位面積使用的化肥量約為美國的3倍。四是中國農業科技轉化率低。“十一五”期間,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40%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80%以上的水平。此外,財政支農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隱形成本。據不完全數據統計,去年中國中央加地方對“三農”的投入,在去除農村社會保障支出以後,仍為歐盟農業支出的4倍左右。

  認清挑戰的同時必須緊抓機遇

  文章分析,以人力成本為例,中國降低人力成本的空間有很大潛力。據計算,如果中國全部農戶數量減少到3000萬戶以下,其中穀物生產農戶降低到1000萬戶左右,其餘農戶主要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則中國按實際勞動時間計算的勞動生產率將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動態地說,在這個水平上,農業居民的平均收入將與城市居民相當。如果按農村人口為農業人口的4倍計算,這意味著中國的城市化率必須達到70%左右。今後中國城市化率每年遞增1.2%,大約在2030年前後可實現這個目標。

  從土地資源狀況看,實現中國農業競爭力躍升的目標也並不悲觀。按最新資料,中國有耕地13538.5萬公頃、園地1481.2萬公頃、林地25395.0萬公頃、草地28731.4萬公頃。如果按耕地戶均13公頃,園地戶均2公頃,林地戶均100公頃,草地戶均300公頃計算,再加上養殖業對農戶的吸納能力,3000萬戶職業農民按適度規模經營標準所需要的土地資源是有保障的。中國草地的品質不好,承載牧民的能力較弱,但要知道,荷蘭這樣的牧業發達國家戶均草地也不過40公頃左右,卻達到了很高的產出效率。

  中國土地產出效率提高的空間還很大。如果中國播種17億畝穀物,每畝產出500公斤,大體達到美國旱作農業的產出水平,即可產出8.5億噸的穀物,遠遠超過中國人口高峰期對糧食的總需求。只要有了成本優勢,中國就還有潛力成為糧食出口大國。據筆者調查,甘肅定西地區發展旱作玉米生產,在沒有灌溉的平常年景,每畝產量也能達到600公斤以上。近幾年,中國在荒漠治理上也取得了驕人成績,數十億畝的草地有望提高產出效率。另外,從國際比較看,荷蘭的人口密度超過中國3倍以上,但它通過土地整治,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竟能成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我們這樣一個傳統農業大國有什麼可悲觀的?

  從現代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看,資源是制度與技術的函數。只要我們下大力氣深化改革,提高農業的技術水平,中國農業的國際比較優勢是可以形成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