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4-02-01 10:01:06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基本特征

  文章分析,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哪些基本特征?概而言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四個方面有機結合的產物。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將集約化作為其基本特征之一,一方面順應了現代農業集約化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正是為了消除近年來部分地區農業粗放化發展的負面影響。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集約化包括三方面的含義:一是單位面積土地上要素投入強度的提高;二是要素投入質量的提高和投入結構的改善,特別是現代科技和人力資本、現代信息、現代服務、現代發展理念、現代裝備設施等創新要素的密集投入及其對傳統要素投入的替代;三是農業經營方式的改善,包括要素組合關係的優化和要素利用效率、效益的提高。農業集約化的發展,有利於增強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創新能力,但也對農業節本增效和降低風險提出新的更高層次的要求。推進農業集約化,往往是發展內涵型農業規模經營的重要途徑。

  從國際經驗來看,現代農業的專業化實際上包括兩個層面:第一,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主體的專業化。如鼓勵“小而全”、“小而散”的農戶家庭經營向專業化發展,形成“小而專、專而協”的農業經營格局。結合支持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有利於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培育信息服務、農機服務等專業服務提供商,也是推進農業專業化的重要內容。第二,農業的區域專業化,如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產業區,以及美國的玉米帶、大豆帶等。從國內外經驗看,農業區域專業化的發展,可以帶動農業區域規模經濟,是發展區域農業規模經營的重要途徑。專業化的深化,有利於更好地分享分工協作效應,但也對生產和服務的社會化提出更高層次的期待。

  至於組織化,主要是與分散化相對應的,包括三方面的含義:第一,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或服務主體的發育及與此相關的農業組織創新。第二,引導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主體之間加強橫向聯合和合作,包括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協會等,甚至支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農產品行業協會。第三,順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提高農業產業鏈的分工協作水平和縱向一體化程度。培育農業產業鏈核心企業對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整合能力及其帶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升級的能力,促進涉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等,增進農業產業鏈不同參與者之間的合作夥伴關係,均屬組織化的重要內容。

  社會化往往建立在專業化的基礎之上。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將社會化作為其基本特征之一,主要強調兩個方面:一是農業發展過程的社會參與;二是農業發展成果的社會分享。農業產業鏈,換個角度看,也是農產品供應鏈和農業價值鏈。農業發展過程的社會參與,順應了農業產業鏈一體化的趨勢。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產業鏈主要驅動力正在呈現由生產環節向加工環節以及流通等服務環節轉移的趨勢,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現代農業產業鏈的引領支撐作用也在不斷增強。這些方面均是農業發展過程中社會參與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現。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分工協作關係的深化,多數農產品供應鏈日益由線性的單鏈轉化為非線性的網鏈。因此,農業經營體系社會化發展的高級形態是網絡化。許多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實際上是在局部區域內農業經營體系網絡化的結果。農業經營體系的網絡化,為創新要素有效植入農業產業鏈提供了多元便捷的通道,有利於提高農業發展對資源、要素的動員和集成能力,促進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升級,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強調的重點不同。集約化和專業化更多地強調微觀或區域中觀層面,重點在於強調農業經營方式的選擇。組織化橫跨微觀層面和產業鏈中觀層面,致力於提高農業產業組織的競爭力,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和資源要素競爭力,影響利益相關者參與農業產業鏈利益分配的能力。社會化主要強調宏觀方面,也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運行的外在表現,其直接結果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發育。在新型農業產業體系的運行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應該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它們是支撐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廈”的“基石”,不可或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