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烏克蘭歷史死結:民族的悲情記憶

http://www.CRNTT.com   2014-03-09 09:26:20  


今天的烏克蘭,每年都要舉辦規模頗大的大饑荒死難者悼念活動,各地也紛紛建立紀念碑和紀念館,它也催生了更多民族悲情。
 
  斯大林30年代初在烏克蘭製造的慘絕人寰大饑荒,導致700萬人喪生,同樣引起了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口水戰。俄羅斯不是否認大饑荒事實,而是堅決反對將其定性為“種族大屠殺”,更不贊同“俄羅斯對烏克蘭民族的種族大屠殺”這種說法。

  烏克蘭獨立以後,悼念大饑荒的活動規模越來越大,每逢紀念周期,人們紛紛聚集起來獻花、點燭、祈禱,以追思慘死的同胞。俄烏雙方爭論中各執一詞,頗像電影《無極》裡謝霆鋒和真田廣之在法庭上對白的場景。

  烏克蘭:“它是種族大屠殺”。

  俄羅斯:“它不是種族大屠殺”。

  烏克蘭:“它就是種族大屠殺”。

  俄羅斯:“它不是”。

  烏克蘭:“它就是”。

  俄羅斯:“不是”。

  烏克蘭:“就是”。

  ………………

  烏克蘭的說法看似有理,它素有“歐洲糧倉”的美譽,一戰前烏克蘭生產俄羅斯帝國90%的小麥,占世界比重20%,烏克蘭農業出口成為沙俄工業化的重要資金來源,斯大林同樣想把烏克蘭的農業出口作為獲取工業資金的渠道。

  斯大林強推集體農莊,把農民的牲畜、糧食、農具收歸國,但遭嚴厲抵抗,便派出幹部、軍人下鄉嚴厲檢查,一旦發現“窩藏”糧食和財產,要麼押送集中營,要麼就地槍決,完不成“征糧”任務的幹部也會遭到嚴懲。

  當饑荒大面積爆發後,斯大林命令軍隊嚴守邊界,不准農民逃荒,並且下達封鎖令,禁止任何貨物運進烏克蘭,這使得饑荒更加慘絕人寰。這種人為大饑荒,自然加劇烏克蘭人的民族仇恨情緒,難免將其定性為“種族屠殺”。

  俄羅斯的辯解也不是沒道理,大清洗和規模不等的大小饑荒,當年不僅發生在烏克蘭,還遍布蘇聯全境,斯大林的類似政策並不區分民族, 俄羅斯本身也是受害者,只不過作為“歐洲糧倉”,烏克蘭得到了斯大林的“特別關照”。

  二次大戰烏克蘭再次陷入令人無奈的大混戰,先是斯大林與希特勒簽署“蘇德條約”共同瓜分波蘭,蘇軍進占西烏克蘭,隨後蘇德戰爭爆發,德軍反推回來占領烏克蘭。烏克蘭民族主義又認為迎來一次機會,夾道歡迎德軍,協同對蘇作戰。德軍不僅組建了以俄裔為主的“俄羅斯解放軍”,也組建了烏裔為主的“烏克蘭解放軍”,這支部隊人數最多時達8萬人。烏克蘭各地的某些民族主義者,幫助德軍捕殺猶太人,同樣留下歷史污點。

  納粹是種族主義者,對“獨立的烏克蘭國家”並不感冒,隨著他們推行種族歧視,一部分民族主義力量頗感絕望,組建“烏克蘭反抗軍”掉轉槍口打擊德軍,同時他們也跟蘇軍、親蘇游擊隊作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