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2014年兩會對馬當局釋放了哪些信號

http://www.CRNTT.com   2014-03-16 08:44:52  


 
  “先經後政”甚至“只經不政”的慣性思維已經難以為繼

   長久以來,馬當局在所謂“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先急後緩”原則的導向下,對兩岸政治接觸一直抱持保守立場。而在民進黨的惡意掣肘和美國的外部施壓等因素影響下,馬當局“先經後政”甚至已經演變成了“只經不政”,在開啟兩岸政治對話、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簽署和平協議等重大議題上,一直猶豫徘徊,裹步不前。

   但隨著兩岸經濟文化的深入發展,目前馬當局的這種慣性思維已經愈加凸顯出其缺陷與不足。政治互信的不足,不但影響兩岸政治接觸,也將影響兩岸經濟融合。未來馬當局若繼續回避政治議題,兩岸關係往前進展的難度將越來越大,甚至陷入“不進則退”的困境。為了繼續推動兩岸關係深化發展,2014年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出要“鞏固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促進經濟融合,推動交流合作,開展協商談判”。李克強刻意強調要“鞏固增進兩岸政治互信”,而且還將之放置到“促進經濟融合”之前,顯見兩岸政治議題已經無可回避。台灣當局應該正視兩岸目前發展的這一客觀需求,早日與大陸開啟政治對話,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向機制化和制度化方向邁進,真正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大陸對“習馬會”舉行地點持開放態度

  隨著2014年初“張王會”以及“習連會”的順利上演,兩岸民眾對於“習馬會”的呼聲越來越高。但由於受到稱謂、議題、地點等因素的干擾,目前兩岸對於“習馬會”以何種方式舉行、在哪裡舉行、討論哪些議題等,都沒有完全達成共識。

  2014年兩會舉行期間,海內外對“習馬會”的可能性及可行性又表現出了高度的興趣和極大的熱情。大陸權威人士對此也作出了重要回應,3月5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表示,兩岸領導人會面既然是兩岸之間的事,談的也是兩岸關係的事,應該自己找地方。張志軍的回應至少蘊含了兩層意義,首先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其次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地點應該由雙方通過溝通協商來解決。國台辦副主任葉克冬也表示,“習馬會”屬於兩岸關係發展具有想象空間的一部分。而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則進一步透露,“習馬會”地點由兩岸商量,想像空間很大,包括可像當年“辜汪會談”選在第三地。孫亞夫還表示,如果我們對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內容設計得很豐富,這時候想像空間還可以更大。

  顯然,大陸對於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是持歡迎態度的,對於雙方會面的地點也是持開放立場的。未來台灣當局能否以此為契機,正面回應大陸所釋放出的善意,而不再糾結於一些細枝末節性問題,早日實現“習馬會”,值得期待。

   當然,2014年兩會中涉台部分的新政策與新論述遠非以上幾點,對於馬當局釋放出的信息量也異常豐富,例如兩岸“經濟合作”向“經濟融合”轉變,“兩岸一家親”理念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體現出兩岸關係由量變向質變的轉型,等等。但由於已經有其他學者作出過詳盡解讀,此處就不再一一贅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