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微刺激”只是全面改革“緩衝帶”

http://www.CRNTT.com   2014-05-28 09:47:04  


  中評社北京5月28日訊/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近年來少有的錯綜複雜局面,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以及短期需求放緩和中長期潛在增長率下滑交織叠加,讓中國經濟既難以延續傳統“三高”增長模式,也再難以如2008年至2009年期間實施大規模政策刺激,“微刺激”不可避免地成為“不刺激”與“強刺激”之間的次優選擇。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 2014年,中國宏觀經濟延續了2012年以來的下滑走勢,首季G DP增速為7.4%,遠低於2008年至2012年年均增長9.3%的水平,其他宏觀經濟數據也普遍低於預期,未來中國經濟仍存進一步下行壓力。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宏觀政策要“托底”和“保穩”,以避免各類因素叠加導致中國經濟過快“下台階”,觸發系統性風險,但卻已經不具備進一步“加杠杆”和實施大規模刺激的政策空間。目前,除了地方政府以土地為基礎的負債表式擴張,導致政府負債提高之外,包括企業部門、金融部門、居民部門的全社會總體債務率都有大幅度提高,去杠杆、穩增長、調結構、控風險多項目標難以同時兼顧。

  文章稱,4月份以來,一系列規模小、力度弱、有重點的“微刺激”政策組合浮出水面。從當前形勢看,投資下滑是拖累經濟下行的重要因素。相關測算顯示,1953年至2012年投資實際增速與G D P增速間的相關係數為0.85,消費實際增速與G D P增速間的相關係數為0.71,這意味著“穩增長”須先“穩投資”。但“穩投資”不能延續高投資低產出的老路,而是啟動民間投資。近期,國務院重點鎖定鐵路、港口、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以及重大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7個領域,對社會資本開放80個基礎設施示範項目,這完全有別於以往政府“唱獨角戲”式的大規模刺激。

  與此同時,“微刺激”政策組合中,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範圍、發揮開發性金融對棚戶區改造的支持作用、提高貿易便利化、推進自貿區戰略,以及針對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定向降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等措施,也都是著力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短板”的政策措施,確實體現了“出手更加主動,目標更加長遠,調控更重協調,手段更加多元,力度更有分寸”的特點,使之對經濟下行更有韌性。

  文章認為,如果真正認識到是結構性因素約束了中國經濟增長,那麼“微刺激”只能起到“緩衝帶”的作用,而不能成為防止經濟下行的“保險杠”,更取代不了深水區改革。要打破經濟復甦周期的“怪圈”,就必須將宏觀調控政策全面納入改革軌道,做到效率兼容、轉型兼容、改革兼容,才可能真正推進“穩定增長———體制改革———結構調整”進入良性循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