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外資掌控的阿里巴巴跟中國人有什麼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4-09-26 11:42:02  


 
  錯過馬雲的並不一定是因為短視

  不過與阿里巴巴、淘寶幫助無數國人圓了自行創業的夢想相比,阿里巴巴的IPO雖然也得到了國內傳統和非傳統輿論近乎一致的熱烈祝賀,可惜除了其集團內擁有股權、期權的一萬多名員工之外,能夠直接分享這次IPO大蛋糕的,尤其是獲益最大的早期股東們,卻基本都是海外的風險投資商們。新華網因此發文感嘆,阿里巴巴創業和經營所在的浙江,向以民間資本實力雄厚又敢於冒險而著稱,尤其是溫州等一些地方以籍貫為紐帶的商團,多年來在全國各地都投入巨資,從囤房、炒礦,到投機貴金屬甚至農產品,無所不與。然而對阿里巴巴這座就在身邊的最大寶藏,卻完全是過門而不入。

  從公開信息中便可以了解到,馬雲創業時僅有自己團隊凑集的50萬元資金,之後雖然身處國內民間資本最充沛的地區之一,卻一直得不到國內資本的青睞。阿里巴巴在IPO之前進行的四輪融資,引入的完全都是海外風投(創投)資金。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遺憾。

  普遍的總結是中國的資本市場發育很不成熟。與海外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各個環節都還不完善,尤其是在退出機制上,嚴重缺乏讓早期風投資本正常獲利離場的渠道,從而嚴重堵塞了國內資金向創投領域的流動。這最終導致一邊民間游資泛濫,甚至惡炒涉及國計民生的物資,另一邊阿里巴巴們等創業公司們急需資金,卻只能向海外風投求助。

  應該承認,這些批評相當準確地擊中了要害。尤其是回溯到阿里巴巴集團草創和初步壯大的本世紀初的那個時期,當時的中國不僅缺少本土的風投公司,更對如何監督接受風投的創業公司經營缺乏經驗和制度。

  實力雄厚的大公司參與風投,由於一般擁有較為深厚的背景,還有一定的博弈和自我保護能力,但對創業公司本身了解很少的民間資本則面臨完全不同的局面。如果輕易作為小股東投入資金,如何及時獲得企業重要信息以合理評估投資狀況,最後如何轉讓沽售,幾乎都需要靠“拼人品”。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下,浙江乃至全國的絕大多數民間資本,寧願游動於各種“炒”與“囤”的投機之中,也不願輕易進入一家看上去前景大好的新興行業公司,其實也有著合理的一面。

  中國魅力依舊難擋

  毫無疑問,儘管並不會直接分享到切身的好處,阿里巴巴上市的盛況還是讓無數國人深感驕傲,然則在網上甚至正規媒體中,卻時不時會蹦出一些言論,就著阿里巴巴的股權結構對這種國人樸素的感情大肆冷嘲熱諷。說來說去,無非是聲稱阿里巴巴集團就其股東分布和控股公司註冊地而言,其實是一家外資擁有的企業,只不過在中國經營而已。所以“中國人因為‘外國人的阿里巴巴’而自豪”是一種帶有病態的亢奮情緒。

  這種河殤流的謬論可以休矣。不僅在法律上,即使在美國上市後,阿里巴巴集團的數家核心公司仍然無一例外是毫無疑問的中國公司,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之所以成為如今全球焦點所在,有很多重要的因素,但最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一條——因為它在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