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以全面深化改革引領新常態

http://www.CRNTT.com   2015-05-11 07:05:00  


  中評社北京5月11日電/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正處在關鍵時期,增長、轉型、改革深度融合的特點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重要的是把握發展大勢、突出創新驅動、狠抓改革攻堅,使經濟新常態建立在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堅實基礎上。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文章提出,以深化改革破解結構性矛盾。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出現趨勢性重大變化,服務業正在成為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的主要力量。例如,高端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成為大趨勢,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成為提升製造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關鍵是通過信息、研發、設計、物流、大數據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引領高端製造業發展。但問題在於,多年來形成的某些政策與體制安排從總體上看是同傳統大工業發展相適應的,實現服務業主導的轉型升級還面臨多方面的結構性矛盾。例如,服務業與工業公平稅負、公平資源配置的大格局尚未形成;作為服務業主體的中小微企業仍存在融資難問題;現代服務業發展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術人才;等等。這些情況表明,現代服務業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是結構性的,不是單純推進哪一項改革就能奏效的,必須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這樣的改革發展,不僅對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有重大作用,而且對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有決定性影響。

  推動服務業市場開放。服務業發展不缺國內需求、不缺資金,關鍵在於市場開放。過去30多年的改革開放,放開的主要是工業領域。目前,工業部門大多已高度市朝。雖然服務業也在放寬市場准入,但某些行政性壟斷尚未打破。社會資本進入某些服務業領域,不僅面臨政策制約,還需要通過繁瑣的行政審批。儘管中央一再強調社會資本可以進入法律未禁止進入的服務業領域,但由於行政性壟斷和管制的存在,由於部門、行業利益結構的固化,社會資本事實上依然不易進入教育、醫療、通訊、金融、運輸等服務業部門。這就使得某些重要服務業領域難以通過公平競爭提高供給能力、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在服務消費占比越來越高的社會消費發展趨勢下,應確立服務業市場開放新思路,盡快實現一些重要服務業領域對社會資本全面開放。應把破除行政性壟斷作為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的重點,逐步放開服務業領域的價格管制,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新格局。

  從多方面深化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口,面臨諸多體制性弊端和結構性矛盾。這就需要以破解制約服務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為導向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配套推進政策調整。例如,啟動消費稅改革,將其明確為地方主體稅種,這有利於激勵地方政府營造良好市撤境、更好提供公共服務;財稅體制改革在“放水養魚”上應有更大力度,為社會資本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預期,進一步對小微企業實行結構性減稅;支持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的社區銀行、互聯網金融機構等民間金融創新發展、規範發展;進一步降低社會資本進入職業教育領域的門檻,提高技術應用型高校所占的比重;深化以簡政放權為重點的政府職能轉變,以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倒逼轉方式、調結構,倒逼服務業市場開放。

  文章認為,新常態下的經濟改革具有全面性、深刻性、複雜性,不僅涉及經濟領域,還涉及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不僅涉及增量,還涉及存量的利益關係調整。這就需要跳出短期看中長期、跳出速度看結構、跳出政策看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主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