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台灣選舉性質變遷影響兩岸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6-04-01 00:16:34  


 
  面臨2016年大選,國民黨繼續陷在執政包袱、團結不足、人選爭議的泥淖中,加上親民黨運用既有的泛藍人脈與感性訴求,尤其許多選民將求新求變的希望轉向民進黨,所以在只有六成六的低投票率下,國民黨“總統”選舉還輸給民進黨300餘萬票,“立委”席次比民進黨少33席。民進黨不但在“總統”大位再次完成政黨輪替,更首度奪下“立法院”的過半席次,取得完全執政的地位,這種結果讓“關鍵性選舉”的意象更加濃厚。

  兩黨體系是否改變

  2016年是否為“關鍵性選舉”,需視政黨認同的選民結構產生轉移,造成政黨政治與政府政策的重大永久變化。以政黨政治而言,前述的政黨局勢變遷著重於國民黨與民進黨,乃是因為歷年來選舉的主要角色都只有兩大黨;至於這次選舉是否出現取代性政黨的“關鍵性選舉”,就需進行台灣選舉的制度性分析。

  事實上,形成兩黨體系有其結構性理由,包括機械性因素(Mechanical Factor)、心理性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機械性因素是指單一席次,例如“總統”、“直轄市長”、縣市長選舉,或是例如單一選區“立法委員”的選舉中,由於選區當選名額只有一席,所以未獨佔鰲頭的政黨或候選人,自然需要聯合起來,才有可能擊敗原先佔優勢的政黨或候選人。

  同樣的,原先佔優勢的政黨或候選人,也要聯合其他力量以維持優勢地位;如此持續的合縱連橫結果,使較有機會取得過半數選票的政黨或是候選人生存,亦即傾向使競賽場域只剩兩個有足夠力量的大黨存在。

  再者,除非小政黨的得票能集中於某些選區,否則其只是讓選票浪費在未能獲得席次的選區,而讓該黨的得票率遠低於真正能獲致的席次率,也就是所謂的不成比例性指數(Index of Disproportionality)變大;相對的,大黨的得票率與席次率比例性則是較佳,特別是勝選大黨經常席次率大於得票率,所以小黨的制度處境自然是不如大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