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市場化改革絕不能半途而廢

http://www.CRNTT.com   2016-04-14 08:53:05  


  中評社北京4月14日電/1998年的改革,說到底,就是推進市場化,商業銀行市場化,國有企業市場化;如今的困難,說到底,就是某些領域市場化不夠,地方政府沒按市場化的方式辦事,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有待於進一步市場化。市場化改革,如今比1998年更迫切。

  上海證券報發表宏觀經濟評論人許鑫文章稱,注意到,近一段時間不少學者都在回顧1998年經濟改革,一些專家學者試圖從1998年的經濟改革中尋找治療當前經濟病症的藥方。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與1998年類似,而更主要的原因是1998年的改革仍未完成,部分領域甚至是倒退。

  當前的經濟困境與1998年確有不少共同點,比如產能過剩、企業虧損和高債務風險。1998年幾乎所有行業都陷入了過剩,產能過剩都超過三分之一;如今,煤炭、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五大行業產能過剩嚴重,開工率普遍不超過80%。1998年國有企業虧損面超過三分之一,當下,重工業企業業績下滑嚴重,鋼鐵、水泥、煤炭行業面臨全行業虧損,代表中國最優質企業的上市公司亦面臨營業利潤率和淨資產收益率不斷下滑的窘境。1998年陷入虧損的國有企業,主要依賴商業銀行貸款生存,商業銀行貸款質量大降,壞賬率超過20%;如今債務風險主要集中在地方債務上,經中央審計認可的地方承擔償還義務的債務大約在17萬億,但市場普遍認為這個數字被低估了。近幾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普降,地方債務償還更成難題。

  1998年,東南亞持續蔓延的金融危機直接影響了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出口增速從1997年的21.01%驟降至1998年的0.50%,在1999年也只有6.11%。2011年之後,中國出口增速不斷下降,從20.32%降為個位數,去年甚至負增長。長期以來,中國內需不振,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最強有力的引擎,出口引擎失速,經濟自然要面對需求不足、生產過剩、企業經營重叠的多重難題。

  文章指出,在外因之外,當下的困境,更與中國的經濟改革仍未完成,部分體制制度不完善有莫大關係。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財政紀律。1998年之前,國有企業與如今的地方政府類似,缺乏嚴肅的財務紀律,把銀行貸款視為財政撥款,很多國有企業在借債之初就未想過償還。1998年政府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大量中小國企破產重組。《朱鎔基講話實錄》中多篇講話中提到,國有企業不能逃避貸款、欠款不還。然而,雖然國有企業財務紀律得以重樹,但地方政府的財政紀律卻仍未得到有效約束。一方面,地方政府找到了土地財政這個金礦,地方債務中,大多數銀行貸款都是以土地作為抵押;另一方面,地方財政預算受到的約束力很小,而地方政府又沒有破產的市場壓力。較為鬆弛的財政紀律,導致地方政府有較為充裕的財力干預經濟。只要細致觀察,就可看出,每個產能過剩的行業,背後或多或少都有地方政府的干預。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中央經濟管理部門從2006年起就不斷發出產能過剩的警告,但一些地方為了政績和稅收仍在支持鼓勵產能上馬,而支持鼓勵所需要的資金則正是地方政府通過土地財政獲得的市場資金或銀行貸款。拋開傳統行業不論,以光伏為例的新型高新技術行業,若非地方政府不斷干預,怎會產能不斷擴張,以至於無錫尚德不得不以破產告終?

  其次是商業銀行的制度建設。1998年時,中國商業銀行遭遇重大困難,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干預導致商業銀行不能依據風險和收益作出市場化的貸款決策。時任建行行長的周小川曾在一次會議上說,與總行行長相比,地方分支行的行長更願意聽地方行政領導的話。為此,中央政府一反往日注入資本金的慣例作法,下大力氣改制商業銀行,從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到上市,都是在為商業銀行形成市場化運行體制而努力。從目前情況看,商業銀行的改制是非常成功的,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維持在較低水平。但是,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對商業銀行的干預仍時有發生。大型國有銀行在行政級別和資金規模上足以與某些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平等博弈,但近幾年大量出現的地方性中小銀行在面對當地政府和大型國有企業時就遠不如大銀行硬氣了。各級地方政府爭相從銀行貸款,在經濟下行環境下,地方財政壓力陡然增大,銀行系統風險開始暴露,商業銀行成為上市公司的估值窪地,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市場對商業銀行未來壞賬的擔心。

  再有,國有企業改革。1998年時,國有企業改革背水一戰,退出競爭性領域,保留下的國有企業初步建立起“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微觀經濟主體。隨著2002年中國經濟再度高速增長,國有企業改革出現了停頓苗頭,國有企業不能破產,職工大鍋飯的思想再次回潮。國有企業杠杆率普遍較高,中國一般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約在50%左右,而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超過65%,處於產能過剩行業的國企資產負債率更高,中鋼資產負債率超過90%,並已出現債券違約。如果國有企業改革深入下去,這樣的企業可能早已啟動了破產重整程序,但現在仍在依靠貸款維持運營。最近一段時間,“僵屍企業”被頻繁提起,所謂“僵屍企業”,恐怕大多是國有企業:不產生經濟效益的私營企業早被所有者關閉解散了,就算所有者希望維持運轉,也不會有多少私營企業能找到“金主”為自己輸血。

  文章最後說,1998年的改革,說到底,就是推進市場化,商業銀行市場化,國有企業市場化;如今的困難,說到底,就是某些領域市場化不夠,地方政府沒按市場化的方式辦事,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有待於進一步市場化。1998年,我們還能找到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兩個經濟增長點,現在想找這樣的經濟增長點難度大增,而房地產甚至已成了風險來源之一。市場化改革,如今比1998年更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