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轉型正步入相持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6-04-16 08:06:20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特定內涵是去除傳統的“三依賴”,建立新型的“三依靠”

  文章指出,對於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人們有不同的表述方法,有的強調經濟增長中各種要素的重要性和作用方式的變化,強調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有的從內涵和外延角度去表述,強調要走內涵式發展方式;有的強調經濟增長的驅動因素的改變,強調要走創新驅動發展模式,不能單純依靠要素投入來實現增長。各種定義都強調了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一個方面,但是還不能從整體上全面描述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特定內涵。根據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動力和結構的變化,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任務是去除傳統的“三依賴”,建立新型的“三依靠”。

  首先要去除對低端勞動力投入增加的依賴。低端商品外貿擴張和低端製造業遍地開花依靠的是低端勞動力的不斷導入,同時也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目前,中國的勞動力總量已經停止了增長,並逐年有所下降。從就業結構來看,中國約7.7億就業勞動力基本上按照2:2:3的比例分布在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大產業中。農業勞動力占比已經下降到30%左右,農業勞動力繼續大規模導入工業和服務業的潛力已經不大。勞動力總量不再增長、農業勞動力轉移潛力不大、居民收入在快速增長、社會保障要不斷完善,再加上房地產價格和物價的持續上升,必然推動勞動力成本持續提高。儘管在供給側改革中,我們強調要適度控制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速度,但是經濟發展規律不可違。任何單純依靠低端勞動力持續導入的產業和企業,都將面臨越來越困難的發展環境。因此,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首要任務就是各類經濟體要擺脫對低端勞動力持續導入的依賴。

  其次要去除對能源資源和土地投入的過度依賴。傳統增長方式難以持續下去的重要約束條件是環境承載力已經到了極限,環境污染嚴重,增長的負效應逐年增大。任何對化石能源和礦物資源的消耗,不管怎麼治理,都將造成各種污染。污染是經濟增長帶來福利效應的減項。污染也成了重大民生問題,嚴重影響了居民生活質量和經濟增長中居民的獲得感。中國國土資源遼闊,但可用於農業、工業和城市建設的土地又非常稀缺,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去掉為了保障穀物自給的十八億畝農業用地,可用於高強度開發的城市建設、工業、房地產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土地資源所剩無幾,繼續走土地擴張發展模式,客觀條件和生態環境不允許。工業占地過多、過亂和過於分散,基礎設施占地增長速度過快,部分城市規模擴張過大、與人口導入和產業發展嚴重不匹配,是中國土地資源使用上最突出的問題。從代際關係來說,前代人總不能把城市土地都賣掉了,那後代人靠什麼呢?後代人難道就不需要土地供應了嗎?

  第三要擺脫對投資高增長的過度依賴。當前中國每年的投資規模已經占到GDP的70%以上,資本形成已經占到GDP的近一半。無論是橫向比較,還是和一些國家在趕超階段的高投資率相比,都已經處於極限水平。產能嚴重過剩是投資長期高速增長的結果,未來中國也可能出現房屋嚴重過剩和結構性硬件基礎設施嚴重過剩的狀況。如果失去了投資高增長,經濟增長率就上不來,那說明我們還是在傳統模式上運行。在中國投資規模已經十分巨大的情況下,投資保持當前的增長水平或者實際投資增長率和GDP增長率大致同步,應該是比較合理的。對投資的過度依賴,背後是對儲蓄和貨幣投放的過度依賴。高儲蓄是中國高貨幣投放的基礎。高儲蓄是條件,高投資需求是動力,高貨幣投放是實現從儲蓄向投資轉化的金融市場的表現。然而,長期的高貨幣投放的確帶來了金融市場的長期隱患。存量過大的貨幣資產對任何類別的資產市場都構成潛在的威脅,一旦資金集中流向某類資產,很容易造成過度投機、資產泡沫泛濫等問題。可以說,過大貨幣存量和過快貨幣增長是影響中國金融市場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隱患。問題是實體經濟已經形成了對貨幣投放的過度依賴,計劃經濟時代我們曾經以貨幣增長率等於經濟實際增長率加上通貨膨脹率來決定貨幣投放速度,今天在中國貨幣存量規模如此巨大的情況下,貨幣增長速度仍然比傳統貨幣投放模式快五個百分點左右。因此,提高當期消費、降低社會儲蓄率、降低貨幣投放、降低投資占比,形成新的儲蓄、投資和貨幣投放的關係,是實體和金融關係調整的重要任務。讓經濟擺脫對投資增長的過度依賴,也就是讓經濟擺脫對高儲蓄和高貨幣投放的過度依賴。

  擺脫舊有的“三依賴”,就要走向新的“三依靠”。一是依靠勞動力素質和能力的快速提高。中國勞動力數量和規模全球第一,但是整體素質不高,勞動生產率過低。只要我們通過不斷加強教育和培訓,全面提高勞動力素質;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加強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提高勞動收入占比,激發勞動力的活力,勞動力就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因素。勞動力是所有生產要素中最積極最主動最具有彈性活力的生產要素。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就是要把生產要素中活的要素和死的要素區別開來。勞動力始終是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

  二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運用。中國“十三五”規劃已經將這一轉變目標明確了下來,要求到2020年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60%,研發費用至少要占到GDP總量的2.5%。

  三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如果說勞動力素質和能力的提高以及科學技術的作用強調的是生產要素的作用,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強調的就是制度作用。好的制度能夠激發勞動者的潛力,增強活力;好的制度能夠加速推進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運用;好的制度能夠促使人們去創新商業模式,推進互聯網和產業的結合,全面提高效率。因此,代表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的“三依靠”,就是要通過制度改革,激發勞動者的創造熱情和活力,推動科學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更好地與生產結合,讓人的因素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

  新舊動力轉換是核心,舊動力是否觸底是關鍵

  文章認為,對經濟轉型發展階段的判斷,可以從新舊動力銜接、結構調整和方式轉換的程度來判斷。在這三者中,新舊動力轉換是核心,舊動力是否觸底是關鍵。

  伴隨低端商品外貿的退潮,中國外貿已經持續低迷了五年。在這五年中,中國外貿結構正在發生改變,中高端商品和裝備製造業出口占比逐步提高,一般外貿比重在提高,服務外貿比重在提高。國內製造業正在向中高端方向發展。外貿結構的優化和外貿競爭力正在逐步恢復。但是,由於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在失去了中國投資和中國製造支撐後,全球分工體系被打破,全球外貿增長率從遠高於全球經濟增長率回落到低於全球經濟增長率。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這些外部因素導致中國外貿中國內因素的積極變化,很難在外貿增長上體現出來。外貿增長率只能說大致觸底,短期內很難恢復到較高增長水平。中國房地產投資從2013年開始回落,到2015年底投資基本處於零增長,大致觸底。如果不是近期房地產市場的一場波動,基本上是安全著陸了。近期的房價上漲以及短期刺激作用,打亂了房地產自身的調整周期。綜合起來看,中國的外貿、製造業、房地產和整體投資增長速度的回落都已經大致觸底,重大經濟結構的調整已經大致到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逐漸顯現,經濟轉型基本上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任務。

  從2011年開始,中國步入經濟轉型時期,完成經濟轉型任務大約需要十年的時間。其中,2011年到2015年是經濟轉型前半場,是經濟增長的回落階段。舊動力急劇退潮,新動力慢慢生長,經濟增長率和主要實體經濟宏觀指標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落。2016年至2017年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中場,也是新舊動力交替中的相持階段。大部分舊動力指標回落已經觸底,經濟結構調整基本到位,新動力開始逐步發力,經濟增長率和各種宏觀指標逐步企穩。2016年開局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中各種先行指標的積極變化多少說明了經濟觸底的現象。當然,經濟轉型步入相持階段並不代表經濟就沒有下行壓力了。由於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投資回落對投資品工業的負面影響仍然在繼續發酵,全球金融市場不穩定對經濟的影響仍然難以把握,經濟仍然存在繼續下行的壓力。2018年到2020年是經濟轉型的後半場,在新動力和新結構的驅使下,中國經濟增長活力將逐步恢復。雖然經濟增長率很難再恢復到高增長階段,但是內在穩定性將逐步增強,為未來的次高增長打下基礎。

  經濟轉型步入相持階段也是內在矛盾和風險的釋放階段。各產業發展非常不均衡,一些產業出現了嚴重的市場萎縮,產能嚴重過剩;一些產業又出現了高歌猛進,資金持續湧入,形成了投資泡沫。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背離現象依然存在,實體經濟結構的調整導致銀行信貸和信用債風險暴露。由於投資和儲蓄結構的快速調整,兩者之間出現了嚴重不匹配,形成了社會資金的結構性過剩,利率大幅波動,衝擊著各種金融市場。在經濟增長率持續下行的同時,資產的規模和價格可能出現逆勢上漲。因此,在經濟轉型的相持階段,特別需要決策部門正確處理好穩增長、促轉型、保民生和控風險的關係,尤其需要將防風險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