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6-04-27 08:22:25  


 
  三、去產能

  文章介紹,(一)去產能可能面臨的困局及風險

  在現行的中央和地方財政分權模式之下,出於GDP的政績和財政收入的考慮,各級地方政府可能會存在等別的地區將過剩產能去除之後,本地區產能就不過剩的觀望心態和博弈策略思維,這可能導致中央去產能的戰略部署在基層層面無法落實;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如果以簡單的行政命令手段,或者依靠傳統的產業政策思路,或者政府優惠政策來實施中央去產能的戰略部署,可能會導致去產能工作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針對產能過剩行業中的不同性質企業,地方政府可能出現偏向性的處理傾向,導致去產能工作的變異行為或造成市場不公平現象,同時使去產能和處理僵屍企業的目的無法真正落實;債務風險以及可能引發的銀行體系金融風險;失業風險以及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風險。

  (二)去產能的政策思考

  首先,從中國此輪產能過剩形成的內在機制來看,需要依靠市場化的手段來加以有效解決,然而,從此輪產能過剩的地域分布特征來看,則需要政府主導力量以及中央政府財政兜底才能加以徹底解決,這種兩難局面決定了在推進和落實去產能工作中需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其次,要高度警惕地方政府對推進去產能工作和處置僵屍企業方面的內生性惰性以及不作為的行為動機。為此,需要建立合適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推動官員考核機制從GDP導向到效率導向,弱化對GDP的考核,考慮把重點行業去產能的目標明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要求各地方政府落實量化指標,以調動地方在去產能和處理僵屍企業工作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再次,構建市場和政府職能有機平衡的債務處理與風險防範化解機制。對於去產能工作來說,當前最大的風險是去除產能過剩行業的僵屍企業帶來的銀行體系金融風險,尤其是考慮到過剩產能行業和僵屍企業與銀行體系的相互依賴性過高,所引發的金融風險必然更為突出。

  最後,構建市場和政府職能有機融合的職工就業安置機制,扎實做好利用中央財政資金在推進“去產能”工作中的引導和兜底兩大核心工作,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和救助機制,特別要重視社會政策的“托底”作用。

  四、降成本

  文章表示,(一)高成本及其成因分析

  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的根源在於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相對滯後;企業的稅費成本較高,原有的稅制體系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不相適應;勞動生產率增速滯後於勞動力工資增速,以及社保分擔機制的相對不健全,是導致中國製造業用工成本快速上升的核心因素;中國實體經濟部門的高負債以及融資成本相對偏高的重要原因,在於中國當前的金融抑制體制,以及直接融資類型的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後;能源價格形成的市場機制發育不全,造成了中國實體經濟所使用的能源原材料成本的相對偏高;地方政府政績觀驅動下違背產業集聚效應客觀邏輯的產業發展思維,以及地方利益驅動下的市場分割,是導致中國實體經濟部門物流成本相對偏高的核心因素。

  (二)降成本的對策

  推進與經濟發展階段和市場化改革目標兼容共生的政府行政體制,是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必要途徑。緊緊依靠落實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中央各項部署,來全面降低實體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本質上是要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鬆管制、全面落實負面清單等重大改革措施,同時,全面優化政府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進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轉變,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激發各微觀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推進稅收改革和完善收費機制,切實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短期來看,應該積極採取的措施是:一是通過稅收制度改革實現減稅,以便降低宏觀稅負;二是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思想,出台更多針對特定行業稅收優惠政策,實施精准降稅措施;三是針對某些地方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的動力不足問題,以及對系統性清理各項政府性基金收費的行為滯後的現象,要加大督察清理力度以及合理的制度設計,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降低中國實體經濟勞動力成本的核心舉措是降低相對成本。首先,降低中國實體經濟勞動力成本治標之策是對中國當前的社保政策做出適當調整。其次,降低中國實體經濟勞動力成本治本之策應是加快產業技術升級和精益製造體系的構建,促進製造業部門的資本替代勞動的轉型過程,刺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從而大幅促進中國製造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進而在勞動力絕對成本提高的同時有效降低勞動力的相對成本。同時,通過對《新勞動合同法》的適當調整,控制勞動力的絕對成本。

  全面推進金融體系的大改革,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首先,改革現有銀行業盈利模式,改變銀行主要依靠存貸息差賺取利潤的模式,使金融資本真正服務於實體經濟。其次,加快銀行體系的混業經營,通過針對銀行體系發展直接融資方式的創新舉措,從根本上來解決銀行體系的貸款資金短期化傾向和實體經濟長期發展資本之間的內在矛盾,構建真正適宜於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內在需求以及轉型升級特征的金融體系。最後,在當前背景下,大力發展中國資本市場,通過資本市場引導社會資金、金融體系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措施的實施助力。

  真正推進能源價格體制改革,切實降低製造業企業能源成本負擔。首先,真正落實當前制定的能源價格機制改革方案。其次,真正打破中國能源生產體系中的國有壟斷體制,優先將混業經營改革以及推進商業類國有企業改革思路,全面引進到石油、電力等能源領域國有企業的改革重點,通過降低經營成本和壟斷成本,來促進企業能源成本的降低。

  打破地方政府發展產業的無序競爭體制,推進產業物流業整合和道路通行機制改革,是切實降低中國實體經濟部門物流成本的主要手段。首先,通過進一步打造社會化、專業化的物流服務體系,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同時,扭轉物流產業“小、散、弱”的發展格局,提升物流產業的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能力,降低物流成本。其次,通過全面改革GDP唯上的地方政府官員政績考核機制,扭轉地方政府政績觀驅動下違背產業集聚效應客觀邏輯的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的思維,通過產業集聚效應來降低物流成本。同時,遏制中國各地政府對發展物流產業的不合理財政補貼獎勵政策,改變中國物流產業目前處於“小、散、弱”的發展格局以及物流市場自身的市場分割現象,提升物流產業自身的效率,降低服務成本。同時,進一步優化通行環境,加強和規範路橋收費管理。

  五、補短板

  文章認為,中國社會經濟中存在不少短板,導致這些短板的原因也不盡相同。但就產業角度來說,造成短板存在的最核心因素,主要是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及一些政策的失誤。

  (一)制度和政策性因素對創新的影響

  首先,知識產權執行機制的不到位以及專利制度的落後,極大地抑制了中國的創新動力。其次,體制性因素造成的政府與企業的邊界不太清晰以及大型國有企業的資源優勢,催生了官商結合,形成了尋租機制,抑制了中國企業家創新創業精神以及微觀經濟主體創新動力的提升。再次,由於監管制度的不完善,當前的產業扶持政策,非但沒有激勵微觀主體創新活動的提升,相反,中國各級政府積極實施的創新補貼獎勵政策,甚至通過尋租腐敗活動對微觀主體的創新動力造成了嚴重的抑制效應。最後,國外產品的質量和品牌優勢與中國本土產品的質量和品牌的長期巨大落差,造成中國的高端需求偏好於國外產品的突出現象,從“需求引致創新機制”的渠道削弱了中國本土企業的創新動力。

  (二)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

  適當強化類別化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和專利制度,通過制度創新形成有利於各經濟行為主體創新活動的制度環境,掃除困擾產學研合作機制構建的制度性制約因素。首先,通過對中國專利資助政策的全面改革,來激勵中國高質量專利的創造與產生,同時,有效激勵高質量專利的產業運用價值的發揮,促進專利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的雙重有效支撐機制的形成。其次,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專利激勵政策的深度融合,來激發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內生動力機制,激活政府機構、研究機構(包括大學機構)、科技中介機構和企業生產部門之間“四位一體”的新型創新聯盟體系。

  進一步清晰政府與企業的邊界,鏟除官商共謀的土壤,完善市場機制,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激發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以及微觀主體自主創新的動力。通過切實的簡政放權來約束和規範政府對微觀經濟部門的干預權力,將權力關在法治的籠子中。另外,真正落實和推進中央制定的國有企業全面改革方案,扭轉國有企業在關鍵產業鏈的行政壟斷勢力延伸與固化的格局,形成國有企業自身創新能力提升的有效激勵機制,同時,消除國有企業部門對民營企業部門創新能力提升的阻礙效應和拖累效應。

  全面改革既有的傳統產業扶持政策以及各級政府普遍實施的創新補貼獎勵政策,緊密依靠政府對激勵創新有效制度的全面創新和重新設計,形成政府對促進微觀經濟部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正向激勵機制。一方面,通過引入專家咨詢和第三方監管機制,強化政府創新補貼獎勵資金的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全面政府財政資金監管機制,是當前可行的改革措施之一;另一方面,可通過設立政府“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看不見的手”的兩種機制功能相融合的政府股權專項產業發展基金,依靠政府參股和設定總體產業發展方向的專業風險投資基金和私募基金,利用風險投資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專業知識和市場化運作行為,來實施既定的產業扶持政策和創新補貼獎勵政策,從而有效解決政府過度干預的難題。

  調整中國當前的對外貿易政策,構建中國主導的區域價值鏈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體系,通過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形成有利於促進中國創新能力提升的外部環境。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發展到當前階段,加工貿易類型的對外貿易對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經濟可持續增長的負面作用,已經不容小覷。應鼓勵從事一般貿易的民營企業的高技術含量中間產品的進口,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利用進口中學習機制來促進自身創新能力提升的發展空間。並且,也通過鼓勵民營企業出口市場的多元化來抵消全球價值鏈體系對自身創新能力提升的負面影響。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