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台灣青蓮黨:兩岸屬同源共流關係 無法分離

http://www.CRNTT.com   2016-06-26 00:05:50  


 
  “一個中國”的意涵。中國自夏禹之後延續四千多年家天下的專權皇朝概念,故在中國歷史中會不斷更改國號,代表不同朝代,因此中華民族所認知的“中國”,係自夏、商、周以降到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統合,其中有如秦、漢等統一政權的朝代,也有如春秋戰國、南北朝等群雄分治的朝代,但不管朝代更迭、不管政權統一或分治,均只是代表中國政府的更換而已,中國一直延續且不變。故1912年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以及1949年中國共產黨取得大陸,更改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都不影響中國一貫存在的事實,從“中國”的延續性來論,因“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使“中國”土地出現兩個地區:中國大陸地區及中國台灣地區;兩個分治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中華民國”政府,這是歷史發展事實中無法否認的“一個中國”定義。

  “台灣意識”所認知的“台灣”,最早可溯自近四百年以來的台灣移民史。台灣歷經明清時期大規模的漢人移民(客家、閩南人),到二次大戰後國民黨帶領外省人移民而達到高峰。據2016年3月官方最新統計:台灣人口總計23,496,813人,其中閩南人約70%、客家人約15%、外省人約13%、原住民族2.3%、及取得國籍的外裔新住民0.4%。證實台灣97.3%人民,其先民是先後自大陸移民入台的漢人,故兩岸人民幾乎可以界定為一個包容有2.3%原住民族的歷史中國:相同血緣、相同歷史文化、比鄰的地理位置。之後隨著兩岸不同的歷史經驗,台灣依其自然和人文環境而發展出台灣特色文化,對生於斯、長於斯的漢民後代來說,台灣是孕育生長的土地,故“台灣認同”有其必然發展方向。雖然如此,中華民族崇尚儒家孝道,清明時節家家戶戶掃墓祭祖,其“慎終追遠”的傳統即具有緬懷感恩先人及文化傳承下一代的雙重意義,因此包容於“中國認同”之中的“台灣認同”,才是依據完整歷史事實而順應自然的多重認同,對台灣人民來說,是符合歷史情感的,不能刻意窄化台灣認同等於台灣“獨立”。

  台灣族群對立始於移民時期  是為搶地盤不是為台灣“獨立”

  台灣移墾史是一部族群競爭的社會史。近四百多年前,隨著不同時期的漢人移入,台灣各種分類械鬥不斷,如原漢械鬥、閩客械鬥、漳泉械鬥……等,均根源於生存資源的爭奪。國民黨撤退入台灣,因新移入的少數族群(外省人)對未來的焦慮不安,及為確保“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的政治正當性,於是又開啟另一個族群爭奪。白色恐怖、228事件都是當時時空背景下,造成台灣內部族群撕裂的慘痛歷史傷害,令人沉痛的是傷痛不僅無撫平,反而被政治人物反覆操弄為政治動員的籌碼,將受害人扭曲為“台獨”受難者”,使台灣的族群問題陷入泛政治化的危機,只為給予支撐“台獨”言論的理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