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與美國博弈 破台灣棋子

http://www.CRNTT.com   2018-07-08 00:19:17  


 
  二、冷戰後中美博弈的新內涵

  1.美國希望繼續維護霸權秩序

  上個世紀90年代前後,東歐劇變、兩德統一和蘇聯解體,美國成為長期冷戰的唯一贏家。然而,美國並不打算鞏固以聯合國為基礎的多邊合作框架,反而是“冷戰思維”作祟,希望維護美國可以“單極獨霸”的世界秩序。早在1990年9月11日,老布什在“世界新秩序”(New World Order)的美國全球戰略新構想中就強調:美國在“世界新秩序”的領導地位是無可替代的,美國對聯合國作用的發揮予以更多的關注。①於是乎,美國開始對俄羅斯和中國這兩個地區大國不斷實施圍堵戰略。其步驟,在歐洲是加緊北約“東擴”,在亞洲是加緊構築圍堵中國的“島鏈戰略”。但“9.11”事件的突然發生中斷了美國的亞太戰略,美國被迫開始轉向“反恐”,並經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之後在中東地區越陷越深。奧巴馬上台之後,宣稱“要從兩場戰爭撤軍”,並從2011年起高調提出所謂的“戰略重心東移”(後改名為“亞太再平衡”戰略),並提出政治、軍事、經濟的一系列相關配套措施,其針對中國崛起的防範姿態十分明顯。

  作為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的國際戰略調整往往具有世界全域的意義。以上三次戰略重心調整中,美國希望達到的戰略目標分別是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摧毀中東極端伊斯蘭勢力和抑制中國在亞太的快速擴張。然而目前我們可以看出,儘管美國當前的實力仍然首屈一指,但其霸權秩序不可避免已經出現了重大裂變:一是美國已經不復當年世紀之交的巔峰②,不再具有完全主導一切的能力和威望了。因為美國難以主導一切,因此在諸多地區事務中採取了選擇性地介入。二是美國已經不太可能在全球治理中忽視地區大國的聲音。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北約各個盟國提出“增加軍費”,希望他們在反恐和安全上更多“投入”;而在中東的消滅“伊斯蘭國”的戰鬥中,美國顯然不能忽視俄羅斯的影響力。三是美國在兩場戰爭中的表現說明美國動用武力解決問題成本太大了。即便是對於比較弱小的國家,美國都需要耗費巨大的力量,那麼,對於中等國家和傳統大國一味地使用軍事力量,昂貴的成本是美國更加難以支撐的。

  因此說,美國仍然是十分強大,但其他國家的崛起和對真空地帶的爭奪,並不是美國可以完全掌控的。或許美國最清楚哪裡是出現權力真空的地方,所以,眼下美國在一些地區緊密地進行著佈局。

  2.中國的快速崛起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不斷迅速提升。2001年,中國的GDP在世界排名僅僅是第六位,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國家,僅次於美國。同年還有另外一項指標引人注目,即中國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升,尤其是表現在重大國際事務的參與上。中國當前在聯合國、世界銀行、上合組織、東盟峰會等國際組織的影響力在不斷加大。更加樂觀的預計是,中國當前的崛起並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未來中國即便是2025-2030年左右GDP超越了美國之後仍可能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相當長時間。

  回想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既缺資金又缺技術,更重要的是對於前方的道路沒有明確的“藍圖”可以照搬。所以說,中國今天發展的成就放到發展中國家的視角下更加顯得偉大和傑出。中國的崛起和西方面臨一系列危機,彰顯了某種程度的道路自信。中國並沒有在西方鼓吹的“中國崩潰論”中走向崩潰,而是持續地逐漸發展壯大。當然,中國的快速崛起也招致了美國乃至西方的擔憂和猜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