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汪毅夫:文人與民歌

http://www.CRNTT.com   2018-09-16 00:11:43  


  中評社北京9月16日電(作者 汪毅夫)讀台灣宜蘭詩人李逢時(1829-1876)的《泰階詩稿》,驚喜地看到民歌風的《采茶歌》。                                        

  宜蘭是民歌之鄉,“宜蘭調”的民歌如《丟丟銅仔》是多麼好聽。                      

  李逢時《采茶歌》應是他采編(包括采錄和潤色)的宜蘭民歌,配譜後當然可以用於唱和聽,其歌詞又可以用來閱和讀。和所有閩南語民歌一樣,用閩南語閱讀時交替用閩南語文讀和白讀,可以合於押韵的要求。例如,“香茶(阿)春到(阿)葉(阿)兒青(噯喲),有女如雲(的)山上行(噯喲)。到處是歌聲(噯喲噯喲噯喲),斜陽萬壑明(噯喲)”之青、行用文讀,聲用白讀(讀如閩南語聲明之聲)、明用文讀,則青、行、聲、明是押韵的;又如,“歌聲(阿)不斷(阿)采(阿)茶忙(噯喲),春雨初晴(的)茶葉香(噯喲)。林深下夕陽(喛喲噯喲噯喲),阿母依門望(噯喲)”之忙用文讀、香用白讀、陽用文讀、望用文讀則忙、香、陽、望是押韵的;又如“春山(阿)半壁(阿)白(阿)雲斜(噯喲),春茶摘盡(的)又秋茶(噯喲)。乍聽歌聲罷(噯喲噯喲噯喲),還拈茱莉花(噯喲)”之斜用白讀,茶、罷、花用文讀,則斜、茶、罷、花是押韵的。                                   

  我們知道,呂泉生釆編宜蘭民歌《丟丟銅仔》是1943年的事。李逢時《采茶歌》則采編於1865年,可謂早開風氣於斯時也。                                   

  魯迅翁《門外文談》謂:“東晉到齊陳的《子夜歌》《讀曲歌》之類,唐朝的《竹枝詞》和《柳枝詞》之類,原都是無名氏的創作,經文人的采錄和潤色之後,留傳下來的”,無名氏的作品“偶爾有一點為文人所見,往往倒吃驚,吸入自已的作品,成為新的養分”。《采茶歌》經文人李逢時采錄潤色而留傳下來,又成為李逢時詩稿里清新的作品。李逢時《別郡城》詩曰:“別郡城,別郡城,五月榴花照眼明。前亦有別情,後亦有別情,此別如何百感生?故人要我往,恨那車兒不暫停。家人要我歸,恨那車兒不快行”。 這詩顯然“吸入”了民歌的“新養分”。               

   2018年9月13日記於北京

  (作者汪毅夫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