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中華文化與中國新形象

http://www.CRNTT.com   2019-02-24 00:03:35  


 
  台灣政治大學教授湯紹成認為,歐美國家目前所陷的文明與文化的衝突,確實難以解脫,歐美國家的民主制度與價值也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在此時刻,發揚中華文化尤顯重要。基於中華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若敢於創新並走出自己的道路,形成與西方文明衝突的反差,進而提出一些化解之道的有利參考。這也與習近平主席所提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若合符節。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徐長安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舉世罕見的頑強生命力,從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受傳統文化影響最大的一個國家。經過數千年的連續發展而日益鞏固、強化的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文化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它深深融化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默默地影響著人們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有力地干預著社會生活。與此同時,要辯證看待西方文化。西方創立並發展了的科學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法治精神、理性精神、創新精神……我們都應該好好學習,使之成為中國文化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他特別強調,在所有的學習過程中,都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

  原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許世銓在題為“中華自信的歷史底蘊”的論文中提出,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自信並非始自今日,也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傳承。和世界上許多民族國家不同,中國國家的孕育、產生主要不是靠“先天”的血緣關係,而是靠“後天”創造的文明不斷演進、傳播而形成的。可以說,中華民族是靠文化立國的。中華民族不是種族至上,而是文化至上,這正是今天中華民族是一個包容56個民族大家庭的肇因。中華文化的擴展和傳播主要靠的是它自身的吸附力而不是強加於人。這和歷史上一些西方殖民主義國家,通過武力征服和佔領“輸出”文明,有本質的不同。事實說明,今天大陸強調文化自信,是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的,絕非夜郎自大。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艱苦卓絕的犧牲、奮鬥,中國終於走在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上,中華文化再次綻放出往昔的光輝。

  全國台灣研究會嚴峻在提交的論文中提出,宋代文化繁榮的原因是相對寬鬆的政治文化環境。寬鬆的政治環境,使宋代士大夫敢言,也培養了其“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恢宏氣概,進而增強了其與君主“共治天下”的信心。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晉升機制,相對優渥的文人待遇,不僅有助於階層流動,也使社會文風盛行。宋代科舉“取士不問家世”,“雖山野貧賤之家,子弟苟有文學,必賜科名”。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制度,較多的科舉取士機會,使貧困人家有了更多改變命運的機會。嚴峻提出,今天我們重讀宋代,印象深刻的是宋代開放包容的氣度。這種氣度使宋人表面悠遊,但內心的主人翁意識則較強,這在中國歷代王朝中是獨樹一幟的,這或許可說是一種东方民主思想的萌芽。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楊毅周提出,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中華優秀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靈家園和精神紐帶。儘管隔閡60多年,海峽兩岸走過了不同道路,在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體制下,兩岸文化也不可避免打上了不同的歷史和時代烙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但兩岸中華文化的底色始終沒有改變,中華文化始終是兩岸文化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原素。當前,兩岸文化融合發展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並存。中華文化論壇是兩岸覆蓋面最廣、層次最高、內容豐富,同時具有相當權威性的文化論壇,通過這樣的論壇,在文化領域建立起兩岸各領域文化的機制化對接平台。一方面可以全方位、機制化地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合作、融合發展;另一方面可以使兩岸文化界人士通過這個平台共同努力,共同攜手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