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建制派須因應比例代表制調整策略

http://www.CRNTT.com   2011-02-07 11:44:56  


 
                   民主黨是堅持理性溝通還是成為激進反對派?

  在司徒華主導民主黨的時代,民主黨、“支聯會”、教協雖然是“三塊招牌,一套班子”,但表面上仍是各有分工:司徒華掌“支聯會”、張文光主導教協、民主黨則由主流派輪流“做莊”。司徒華去世後,民主黨要借助司徒華彰顯自身的“道統力量”,刻意突出“支聯會”的背景。民主黨和“支聯會”是借助司徒華去世,將“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政治把戲做大做長,先拖足近一個月才搞1月29日的出殯儀式,再拉長到2月27日維園舉行公眾悼念會,再延續到今年“六四”掀起高潮,然後拖延到11月的區議會選舉。很明顯,喪禮拖棚是民主黨大打“華叔牌”、收割“同情票”的選戰造勢策略,以圖在區議會選舉中搶佔先機。

  司徒華去世,民主黨當然要作出選擇,是堅持司徒華在反對“五區公投”和支持政改中定下來的理性溝通方向發展,還是成為另外一個極端、激進的反對派?二者必居其一。但是,香港政治光譜中極端的一邊,已被黃毓民派系和骨子裡更極端的公民黨佔據,民主黨要成為另外一個極端激進的反對派,只會淪為公民黨和黃毓民派系的附庸。再者,民主黨企圖借屍還魂,借悼念司徒華復活“支聯會”不合時宜的政治綱領為選舉造勢,是開歷史倒車的行為,也肯定不會成功。民主黨能否在後司徒華時代走出新方向、獲得新能量,對民主黨是一個嚴峻考驗。

                  建制派須因應比例代表制調整策略

  後政改時期以及後司徒華時期,本港政壇進入動盪調整期,出現組黨潮,反映無論反對派或建制派,都在急速調整策略,以便在2011年和2012年的四場選舉中爭取最大的成效。

  值得建制派警惕的是,在政壇急速變化中,反對派出現的“突然整合”與“突然分裂”來得急速多變,反映反對派的選戰部署更加靈活。因此,判斷反對派陣營的分裂對建制派是利是弊,應從比例代表製造就的選戰策略和議席得失來衡量,也就是說反對派陣營的分裂並不一定有利於建制派。

  今明兩年是香港選舉年,對選舉博弈的政黨來說,有兩方面不容有失:一是今年11月進行的區議會選舉,由於政改改良方案令區議員議席含金量大增,2012年9月立法會將新增5席由全港320萬選民一人一票選出的區議會功能界別議席,這5個議席尤其是當中的得票首名,對2012年當選的行政長官和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有很大影響力;二是政改方案通過後,比例代表制有利小黨發展更加明顯。2012年立法會議席由60席增加至70席,包括5個“超級區議員”議席和5個新增直選議席,都是實行比例代表制,意味著小黨以至獨立的候選人,將有更多機會在立法會選舉中善用餘額以低比例突圍而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