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王焱: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

http://www.CRNTT.com   2011-09-20 13:42:41  


 
辛亥革命的意義

  傳統的意識形態史學,片面強調暴力革命作用。但暴力革命之後又怎麼樣呢?未見得在社會建制與社會結構上就能取得扎扎實實的進步。上一講高全喜教授的“立憲時刻”——《論清帝遜位詔書》,糾正了過去史學的一個偏向,即片面強調暴力革命對社會轉型的重要作用,說明辛亥革命不是一個單純的暴力革命,而是一個可以和英國光榮革命媲美的很少流血的革命。從君主政體到共和政體的轉型,也不是暴力革命的結果,而是由於清皇室頒布了“遜位詔書”,把清帝國的權力完整移交給了共和政體的政府。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就由一個君主制國家變成了一個共和制國家。共和政體的締造,實際上是清代比較明智的統治者,以及北洋執政集團、南方革命黨人、各省的立憲派這四方力量合力推動的結果。清皇室自己宣布退位,將1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幅員領土,五族一體的共同體移交給了共和政體的中國。所以問題不是什麼革命徹底不徹底的問題,有文章說,當時南方的臨時革命政府的財政部只有10塊大洋。這說明南方臨時革命政府並未形成一個理性的政治架構,無法實施有效的統治。

  康有為後來也曾有一些自我省察,說:從戊戌變法到庚子之變,中國之所以每況愈下,“雖諸賊之罪,而亦吾黨當時筆墨不謹,不知相時而妄為之,有以致之。” 作為康有為的弟子,連梁啟超後來在他為乃師所寫的傳記《南海康先生傳》中也不能不承認:“戊戌維新之可貴,在精神耳;若其形式,則殊多缺點,...當時舉國人士,能知歐美政治大原者,既無幾人,且掣肘百端,求此失彼;而其主動者,亦未能游西域讀西書,故其措置不能盡得其當,殆時勢使然,不足為諱也。”

  康有為把慈禧太後妖魔化成一個政治醜角,但實際上,變法維新卻是清代皇室與士大夫階層的一個共識,只不過康有為的政治冒險打斷了這一進程。幾年之後,清政府再度啟動變法維新,這也是一種合力的結果。但反過來說,無論是把革命暴力神話化,或者把革命暴力妖魔化,都不能反映歷史的真實。

  康有為變法失敗導致的結果,中國的轉型走向了一個更加艱難更加慘烈的道路,因為在君主制下實現立憲,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實現,而共和政體在中國文化傳統裡缺乏支撐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裡,有希臘的城邦與羅馬共和政體的這樣的制度遺產。中國自秦漢以來的政制模式和文化遺產裡,沒有多少共和的要素,所以很難得到傳統文化的有效支援。20世紀中國的百年振蕩與徘徊不是偶然的,因為構建一個共和民主政體的國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很長的歷史時段才能完成。

  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其間中國社會很多思潮紛然雜陳,但這並不是簡單的話語之爭,背後隱含了關於中國社會未來政治走向的重大爭論。康有為所主張的變法的實質含義,其實是主張削平社會中間結構,實現“宰制下的平等”;而守舊派則主張維持某種等級特權的統治。第三種主張是維新變法的穩健派,他們力圖通過培育壯大社會的中間階層,逐漸走向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但這在今天也還是一個有待完成的願景。沒有強大的社會中間層構成獨立自主的公民社會,從而形成法治下的自由秩序,這讓百年來的中國社會,時常陷於“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政治怪圈。在這一意義上,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百年,我們依然如同當年那些知識人,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所以可以說,還是維新時代,只不過時代的背景變化了,但是我們依然面臨著在相互衝突的社會政治模式和思想模式中,做出自己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