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德國人是如何用文學反思納粹的?

http://www.CRNTT.com   2013-08-31 08:47:57  


 
  法治原則同樣在另一樁公案上也得到了體現。話說目前德國境內最大右翼黨派當屬成立於1964年的德國國家民主黨,其成員具有反猶、排外和暴力傾向,納粹主義特征明顯。目前,該黨已進入兩個聯邦州(原東德部分)的議會並擁有少數席位。既然是合法組織,國家一視同仁,按照黨派組織的相關法律還得給予資助。但另一方面,由於其納粹主義的傾向以及和新納粹暴力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該黨處於德國憲法保護局(對內情報機構)的嚴密監控之下。鑒於其所散布的思想和從事的活動已嚴重涉嫌違法,本世紀初,聯邦政府、議院、參議院順乎民意提出取締國家民主黨的動議,但之後在聯邦憲法法院的聽證會上,出庭作證的幾位國家民主黨幹部被證明是憲法保護局的線人,因此他們的證言很難被采信。由於程序上的問題和缺乏有力證據,憲法法院最終做出裁定,中止取締該黨的議案。在此期間又有幾次有關是否取締該黨的討論,但都無果而終。支持取締一方的觀點毋庸贅言,值得玩味的是反對取締一方的觀點。除了右翼團體和成員反對外,保守黨、自由黨和綠黨都有政治家持不同觀點,認為取締並非一了百了的解決方案。在他們看來,取締只會使該組織成員轉入其他右翼團體或轉入地下,監控起來更加困難,這無法從根本上阻止右翼思想的傳播和遏制暴力行動,甚至可能造成反彈。不要以為這是同情者們找出的借口,就連現任德國猶太總會會長施皮格爾也持類似觀點。禁也不是,不禁也不是,真是騎虎難下。歸根結蒂,只要有納粹思想的土壤存在,類似的極端勢力就無法消失。可是要標本兼治,又談何容易?

  國家必須遵循法治原則,按規章辦事,學者辯論必須有憑有據,字字斟酌,可民眾私下裡談起納粹這一話題,無論贊成還是反對,就比較心直口快了。右翼分子在啤酒館裡關著門大放厥詞自不待言,普通百姓遇著個合適的機會,自然也會一吐為快。例如前文中的幾次大辯論一經媒體傳播,自然會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較之政界和媒體表現出來的激動情緒,平素裡和德國人聊天,感覺他們對這一話題似乎已經可以泰然處之。除了少數右翼分子,大多德國人對納粹犯下的罪行“供認不諱”。這和戰後占領國的“再教育”政策有著很大的關係,至今中小學歷史課本裡,第三帝國、大屠殺、侵略戰爭這段歷史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大,語文課本中反思文學也有不小的比例,課外還組織學生參觀集中營舊址和博物館。就連我等“外國人”赴德參加會議或進修,主辦方也會見縫插針地安排,例如達豪和布痕瓦爾德兩個集中營舊址我都是這麼被邀請去的。聽著導游的講解,那些德國人和我們這些客人一樣表情嚴肅而沉痛,據我觀察,其他的本國“遊客”大多不是“單位組織”,而是自願前往接受教育的,有些人還當場敬獻鮮花,這一點不得不讓人產生由衷的敬意。如果說前總理勃蘭特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舊址下跪之舉頗具戲劇化色彩,難免有“做秀”之嫌,那麼眼前的這些德國人則不能懷疑他們的誠意。

  除此之外,文學、影視作品也在反思歷史的進程中扮演了不小的角色。許多作家圍繞著戰爭和獨裁統治寫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作品,例如為中國讀者所熟悉的《鐵皮鼓》、《德語課》、《朗讀者》,此類作品問世之後總能激起全民閱讀浪潮,有些已經成為了經典和書店裡的長銷書。根據作品改編或原創的相關題材影視作品也總是能夠贏得觀眾的共鳴,而像《朗讀者》和《辛德勒的名單》這樣非德國本土製作的影片也能夠在德國獲得不俗的反響。但有件事兒卻頗有意思,《拉貝日記》以及根據這部書改編的電影在德國沒什麼人買賬,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看了為數不多的幾篇書評和影評才明白德國人為何不喜歡這部作品,原來拉貝本人曾是納粹黨員,這樣一個 “好納粹做好事”的故事不符合德國人的口味,主流意見認為過分宣傳這樣的故事於反思歷史不利。我也私下問了一些德國友人,不少人也贊同這一觀點。雖說這不免矯枉過正,但事實放在那裡,頗耐人尋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