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 |
中評智庫:李登輝究竟想把台灣推向何種境地 | |
http://www.CRNTT.com 2016-02-20 00:07:07 |
“脫古改新”與“典範轉移” 五四時期鼓吹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根本沒有能力區分傳統文化與其中“專制思想”的界限,反倒將所有的傳統文化都當成批判和打倒的對象。魯迅小說《狂人日記》所代表的那一聲“吶喊”,無非是要揭穿“中國數千年專制的歷史是吃人的歷史”。以魯迅為首的作家所創造的其他文學作品,目的雖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效”,他們除了“民主”和“科學”兩個空洞口號之外,根本開不出任何一張藥方。可是,這種偏頗的意識型態卻為日後大陸的“文化大革命”作了鋪路奠基的工作,也成為台灣“419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礎。結果“文化大革命”在大陸演變成為“十年浩劫”。李登輝雖然喜歡吹噓他高中前受過“完整的日本教育”,其實他對“亞洲價值”、文化和歷史的認識都極為膚淺。他在1994年掌權後,發動一批“自由派”知識分子所推動的“教育改革”,已經把台灣的教育搞得千瘡百孔。如今台灣的中、小學教育不僅已經變成“缺德的教育”,台灣的大學教育更是面臨“崩盤的危機”。李登輝對於這樣的歷史教訓毫無任何反省的能力,反倒洋洋自得地跑到他的“日本祖國”去吹噓他“第一次民主改革”的成就,還想用他的餘生推動“台灣的典範轉移”,他究竟想把台灣推向什麼樣的境地? 殖民地的“國民”與“臣民” 從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日本從滿清政府取得台灣統治權後,便認為:台灣的土地及人民皆屬“日清戰役”的戰利品,土地為日本國的一部分,但人民則有區別。台灣人就是台灣人,不是日本人。在施政方面也有很清楚的區別。在台灣,日本人是“國民”,他們自稱為“內地人”,適用日本的“內地法”;台灣人則為“臣民”,日本人稱之為“本島人”,必須遵守總督的行政命令,亦即管控殖民地的“外地法”。在人民的權利與義務方面,對“國民”與“臣民”都有差別的規定。 日本人認為當兵是日本男兒的“本望”(願望),能夠光宗耀祖,非日本人不可當“日本兵”。殖民地的台灣人不是日本人,所以不必當兵。1937年“支那事變”以後,日本人開始推廣皇民化運動,在鄉間各地的公學校(“日支事變”後改成“國民學校”)組織“青年團”,由校長任團長,當過兵的老師任教官,每隔幾天就召集十五歲至二十歲的男女青年,實施軍事訓練及精神教育,並誘導青年入伍當兵。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