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觀察:民間聚力 集思世界難題

http://www.CRNTT.com   2016-07-30 00:47:37  


中評社是本屆論壇的戰略合作夥伴(中評社 束沐攝)
 
  第三,公民個體對國際體系與安全環境高度不信任。與會學者普遍認為,權利與義務的不平衡感、不公平感弱化了歐洲一體化的正當性,強化了傳統主權意識的東山再起,在這種工具理性言辭的影響下,公民個體對國際合作的不信任感陡升,從而構成了“脫歐”的民意基礎,不少學者還預測,這一基礎在未來將進一步擴大;同樣,薩德在韓部署固然是國家之間的安全困境所致,但韓國廣大民眾對半島局勢的不安全感與半島對話機制的不信任感,也構成了韓國同意部署薩德的民意壓力。此外,極端主義與“獨狼”式的恐怖襲擊在多地重叠交織、連環爆發,公民對基本人身安全最直接、最原始的渴望催生了右翼保守勢力的坐大,進而對又集體安全與國際合作機製造成損害。上述來自於個體的不安,混雜著後金融危機時代下全球中產階級不斷沉淪所帶來的失望情緒,為反全球化與民粹主義政治的扶搖而上營造了強有力的氣旋。

  從“怎麼看”到“怎麼辦”。如何化解不信任難題?如何促進基於合作、包容、開放的共同安全新秩序?我們發現,與會學者為此開出了三貼“藥方”:加強溝通、產能合作、互聯互通。

  加強溝通是關鍵。溝通是恢復與重建信任的第一步。與會學者注意到,儘管現在各國之間存在著各種層級、各類形式的雙邊多邊安全溝通對話機制,但一方面,現有對話機制存在著排他性的局限,且圍繞敏感時期、關鍵地域與衝突行為體之間的溝通又往往無法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不少現有對話機制仍拘泥於技術層面的合作與溝通,著眼於交流與澄清戰略意圖的官方高層次溝通機制仍待常態化和制度化建設。

  產能合作是契機。和平與發展不僅是當今社會的主旋律,更是當今國際局勢的壓艙石。與會學者指出,近年來在北非、中東、中亞越來越多的案例充分證明,經濟發展一旦停滯,和平穩定便得而複失,進而陷入了“不發展-動蕩-更不發展-更動蕩”的惡性循環。由此可見,世界經濟越是復甦乏力,和平穩定越是難以維持。不過,論壇中多數東南亞、非洲和中亞學者指出,國際產能合作可以為提振發展中國家經濟提供新的契機。產業升級與轉移進程在全球或區域範圍內的積極開展,既能避免某些國家落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又能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就業與基礎設施建設。而大國之間圍繞氣候變化議題的積極合作與共識,則可進一步創造“產能”與“綠能”兼得的雙贏局面。

  互聯互通是手段。築起高墻不如破墻開路,深挖溝壑不如引水通渠。道路相通,人心才能相通。互聯互通為國際產能合作提供了物質保障,因而也成為本屆論壇的熱門議題。不過,要真正做到互聯互通,說易行難。與會專家指出,推進互聯互通主要面臨兩個問題:其一,如何防止不安全因素或勢力利用互聯互通蔓延與流竄?其二,當互聯互通項目成為大國競逐區域主導權的工具時,小國該如何選擇?中等國家又應發揮什麼作用?可見,推進互聯互通,溝通亟需先行。

  “睿智的馬克思、恩格斯深刻闡述,必須推進各國合作的戰略自覺,在此歷史進程中,大國的意願和行動具有重要的引領示範作用”,我們認為,在第五屆世界和平論壇的晚宴演講上,孫建國上將的這一論斷,點出了問題的要害。無論是“一帶一路”、歐亞經濟聯盟,還是TPP、RCEP,這些由大國提出的各種倡議、戰略、計劃,不應是一家一國對外兜售的“私產”,而應是國際社會共治共享的“公共財”。在國際局勢複雜多變、共同安全秩序面臨威脅的今天,主要大國需做出表率、勇於擔當、重建互信,共謀後金融危機時代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新藍圖。


 【 第1頁 第2頁 】